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0|回复: 0

亦华亦质身上衣——东昌古城亮点探寻·服饰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1 13: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生四事衣为首。在东昌府,与服装相关的事情,也有许多可称道之处。
  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这里桑蚕丝织业就很发达, “齐纨鲁缟”享誉四方,“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据 《明太祖实录》和 《明史》记载,到明代,在保留丝、麻传统的同时,太祖朱元璋大力推行植棉,东昌百姓由此始种棉花。而且,在山东,棉花 “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据 《东昌府志》及各州县志记载,明代东昌府所辖3州15县均有棉花生产,不仅种植广泛,而且不少州县植棉比率很高,甚至有超过粮食作物的趋势。丰富的棉花资源,对纺织、印染、服装,既奠定了基础,又产生了促进。自明代起,就形成了 “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的景象,其中尤以 “织布为大宗”。
  聊城境内,由丝、麻、棉制造的纺织品,在历史上“亮点”频现:秦国的“阿缟”,西汉的“缣”,唐代的贡平绸、贡绢等,都名扬全国。“始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的临清哈达,甚至远销国外。在近代,鲁西南民间织锦(今简称“鲁锦”)以及由江南传到江北的蓝印花布工艺,也以其茁壮的生命力广泛“飞入寻常百姓家”。
  漫长岁月中,东昌府人的衣着服饰虽然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其优厚基础却不容轻视。
  对于过去的服饰,即便是老人,印象最远也只能达到近代了。
  清代女装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着明代的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变宽,再加上云肩(一种衣饰,围衣领一周,配在肩上),可以变幻出许许多多的花样;到晚清时,城内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民国初年,男装形成了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可戴礼帽,以示庄重。上世纪20年代前后,中山装开始在古城占有一席之地,也有一些男性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帽衬”(瓜皮帽),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自辛亥革命以后呈现多样化趋势,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上世纪20年代以来,城里妇女开始穿旗袍。
  过去的服装,温暖了古城一代又一代人。在今人的目光里,那些服装无论朴素也好华贵也好,都因其浸透着先辈的心血和智慧,铭刻着岁月的珍贵印痕,而显现出独具的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