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 Q$ C' O! k
: M8 B {! a0 u" b
" o; d9 p( Q) | c# ?+ r6 B- z, q9 A) @+ ?/ K3 ?- s
| | |  | | 核辐射危机还未到,恐慌情绪已蔓延全球0 J+ h% Y% C+ O+ ~5 D
2 `( I0 r9 H% E6 e我们究竟怕什么? O) {: [$ z: a6 z( j
) V! q9 m% E4 p8 N0 E1 ~; `, U | | 多数恐惧源自知识匮乏,科普教育欠账太多
, c0 t( i0 Z/ I7 Z7 u4 K' N4 e( ?/ Z* g
: `" z. j8 T, [我们为什么恐惧?3 B- g6 Y1 ]( Z5 d# t( Q+ @4 o
| | 核恐慌更是民众不信任感的爆发( C+ V% A7 i; i& W3 e& ]7 i. F
, c2 n: u7 f z比恐惧更可怕的是失去信任) N" b+ h7 ~/ f4 ^* N* E& K
|
|
|
|
| 核辐射危机还未到,恐慌情绪已蔓延全球 ——我们究竟怕什么? |
| 近日我国多地出现碘盐脱销,有人称要吃碘盐防核辐射,有人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有一对小夫妻站在我前头,说他们要一千袋盐,我吓了一跳,但超市工作人员倒是一点不奇怪,只是对他们说,别说一千袋,一袋都没有了。”连受到核辐射的日本市民都没有如此恐慌,远隔海洋的中国却发生这样的情况,日本的便利店工作人员很诧异。[详细][中盐总公司:有能力保障食盐供应] |
| 香港近日掀起日本奶粉抢购潮,不少家长担心货源供应和污染问题,早起在专卖店外排队轮候,专卖店一度实施每人限买两箱的购买配额,但因排队人数众多,后改为每人限买一箱奶粉。期间还有警员使用扬声器在店外广播尚余奶粉的牌子、型号及数量。但抢奶粉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其它各区市民亦“远道而来”,结果全店货品在三小时内销售一空。[详细][发改委:打击哄抬食用盐价格] |
美西海岸及部分亚洲国家碘片脱销:14片拍540美元 | 美国西海岸地区及部分亚洲国家出现抢购碘片现象,一些要大家“雨天务必打伞”的短信也开始在加拿大手机用户间疯狂传播。有网络销售商表示,“满是订单,我们正尽可能快地把药品发出去。”而拍卖网站上一盒14片的碘片竞价达540美元。马来西亚吉隆坡药剂师保罗·霍说:“真是疯狂,民众读到日本的情况,求购碘片,但大多数药店没有存货。”[详细][核辐射蔓延其他国家?BBC没报道] |
| 多数恐惧源自知识匮乏,科普教育欠账太多——我们为什么恐惧? | 恐惧本身其实是一个关于危机应对的问题。公众不恐慌的首要前提是知道危机是什么、会带来哪些伤害、应该怎么应对危机、怎样有效防范伤害。而且,这样的信息应该越早传递越好。政府机构及时站出来,发布一份权威指南很有必要,但持之以恒的科普教育更是必须的,否则,等到谣言出来再弥补,恐怕已经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
| 恐惧是面对不可知的危险时正常的反映,有人比喻,谣言就像一头老虎站在面前,你不可能不恐慌,因为你不知道如何逃避。不管是否受到实际的辐照,人们都会有精神上的焦虑。这种情况归因于人们对健康危险的自我感受。早在1997年的一部纪录片《前线》里,请很多公民写下了他们从“核能”联想到的东西。他们的答案是:灾难、烦恼、厌恶、危险,以及辐射。[详细] |
| 中国对核能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正如一位即将到核电站工作的毕业生甚至会在学校的内部论坛上咨询:在核电站工作对以后的生育有无影响?会不会生出怪胎?厦门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李宁指出,“公太缺乏这方面的了解,一般人不会对火电、水电产生恐慌情绪,因为他们相对熟悉。”而2010年卫生部新闻中心做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只有6.48%的居民具有健康素养。[详细] |
| 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民用核电泄漏事故,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许多细节,仍然留在许多人的集体记忆中。爆炸最终导致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受到的核污染最严重,导致500万人遭受核辐射,截至2006年,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人,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详细] |
| 虽然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尽管力求真实和客观,但却蕴含着信息不全面的危险。比如“撤侨”一词,其实中国只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为重灾区人员提供撤离途径。但媒体大量使用此词,形势就看起来危在旦夕。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也曾声明,有些媒体只是在采访用的直升机上看核电站等受灾地区,许多没看清楚就做了现场报道,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详细] |
k& U! @- v6 W; b
# p$ w- \+ W: L& v. `# |
G. q0 b2 _: Q4 z* G! s6 X
, e+ G3 O5 @/ F' v
: z, Y h! o1 f+ U, v; y" ~: A
2 T4 ?7 Q' r- X/ t+ Y. m X' b& v' p" V( U5 Y. g
& `. s" F. q' F, Q1 A" t& c
+ \: ?% o. T: r' A$ K' z; `: K2 O p1 X: j! ~7 ~/ o9 h
, }( C( W/ \. t' `2 N
$ Y$ x+ o" d1 O5 n5 c# b {9 N% w/ ^, V$ v. x S' s
# G$ Q, w% ~+ _
6 L- @# I0 Y+ I2 x3 N9 T! C7 Z: k
- q& F: }" |# k1 F$ j, s8 {4 k) b: f
O( `7 O3 U) S' w
+ S% u. A z/ b( h. e
; n3 K- J' j/ `0 l+ c+ v& G" T
|
核恐慌更是民众不信任感的爆发 ——比恐惧更可怕的是失去信任 | | 流言滋生有其社会机制,核恐惧不仅源于个体知识匮乏,更源于系统性信息不透明,甚至问题重点也不在于核电本身,更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主管部门有能力和值得依赖,是否已经采取了迅速而有效的行动来控制辐射剂量。只有让老百姓看到,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安全储备,又将做怎样的准备,老百姓才不会“乱吃药”。 |
公共危机应对不力,应急机制缺乏 | 2003年SARS病毒流传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恐慌不已,但之后构建了应急机制,因此到了2009年甲流来袭,更多人能够从容面对。我国是一个核能利用大国,但不仅是普通民众,即使是医务工作者,也很少接受过相关培训。危机之前缺乏必要的防范机制,危机来了缺少应对机制,民众很难不惧怕危机来袭。[详细]
1 h2 E6 ]" z0 ~+ k( S9 q5 [ |
| 危机事件只顾辟谣,漠视信息公开 | 在某些地方,一旦出现类似的环境危机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把大力气放在辟谣、惩治造谣者上,而往往漠视了正常的信息披露。有媒体曾经报道,信阳核电项目的立项报告在当地发改委的网站上挂了两天后,就消失了,而政府对于核电项目的宣传,除了一块“核电带动经济发展”的广告牌外,再无其他。[详细] |
|
| 长期以来,我国的核电监管基本法律长期缺位,《原子能法》发展27年终无下文,多头监管模式更是遭遇诟病,核电选址的地方主义竞争也令人担忧。监管缺失和信息不透明进一步加剧民众对于公共事件不安全感的提升,谣言一旦发生,便很有可能造成不应有的社会恐慌;而公众某些非理性的做法,反过来又会影响政府,对信息公开会更加谨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详细] |
|
- I) a& l# o' x; z1 h' k0 Y
' [. m' I, w, E5 m9 \& f, H( Z7 c, m0 z6 h; A% J9 P
. ^; \6 F' C, y; l. D4 z( D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