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两起改判死缓案对比。 EG365/CFP供图 视频:云南高院将重审李昌奎案 检方称量刑偏轻
* q: {5 x& `: E& f. B1 }6 \, E; _ \: b- t' s
半月内两死缓案苦主求再审
! k, t1 L- ]8 e: _9 H. |1 y
( ^7 s& s4 z5 i; z 杀人偿命VS少杀慎杀- W. c, z. E- `
8 b" s8 W, z6 f7 q3 L% H. ?6 _ 程序正义VS结果正义: v' x& E+ m; d" L6 \( X7 Z: l
+ R7 k, _, ]- m8 l Y# z: l
独立司法VS民意不可违7 I- r; r7 w0 H: T
9 B: v/ U0 e A' y' C# y8 I* E1 }
孰轻孰重?
; }% n- a1 f) n4 o$ Q8 V* f e: m4 a; V% Q$ S, ]
7月6日,当李昌奎案引发哗然之际,云南省高院副院长田成有坚定地回应公众质疑,“杀人偿命的陈旧观念要改改了,这个案子10年后肯定是一个标杆。”可不到1个月时间,因为获得云南省高院再审,这起被公众比喻为“赛家鑫”的案件,却以另一种“标杆”的形式出现。
1 V- Z0 @' p3 n8 s5 k j U; R4 O# ?% ^! e4 ^
7月下旬,本报记者在报道了李昌奎案诸多内幕之后,陆续接到几位读者的电话。他们反映,自己的亲人被杀,当地高院却判处凶手死缓。坚定要求“杀人偿命”的家属无法接受凶手几乎免死的判罚,在听到云南省高院再审李昌奎案的消息后,纷纷向媒体求助,要求翻案再审。李昌奎案,俨然成为这股“死缓翻案风”的“标杆”。9 U& K- |1 b# X8 G2 m
- E4 ]7 S3 M) t/ [
事实上,公众从没停止过对于李昌奎案再审的讨论,某门户网站就曾以“李昌奎案再审是更大的恶?”作为网络话题热议。这场前所未有的“死缓翻案风”,也让中国的法律学者、司法工作者、律师乃至身陷其中的受害者家属都陷入深深的纠结与思考之中。
9 \# k7 }! X, H5 k' k/ y; V( @ y7 X- v5 U
文/本报记者武威
' p/ Z7 d1 W( L
7 j, C0 U3 b8 p: c) [ 实习生谢欣阳4 M8 Z8 u7 J4 a& S
( J' `+ M) v, I9 T6 H1 n* b r
“如果药家鑫都不死,那中国法律已死……如果李昌奎都不死,那中国法律已死……”采访药家鑫案、李昌奎案一路走来,受害者家属这样的语式表达可说是耳熟能详。 b* L! l/ {! F. O% P6 e: m
2 B& p0 L6 u T, F; Y, T5 Q 自李昌奎案引起普遍关注后,网络爆出云南昭通男子赛锐27刀砍死女友却判死缓的帖子,受害者家属表达对云南省高院判罚的不满(详见本报7月22日AⅡ8版报道)。7月24日,记者再次接到电话,这一次名字变成了桂林人梁勇2006年11月23日,他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妻子成女士,并肢解、水煮妻子的尸体,在一审判死之后,2010年11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改判梁勇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r+ n3 ]9 e1 Q
. {0 }8 ?2 n, y; q; V' U 发指罪行4 M, e' ^ `8 z0 _
, s3 e: n" F2 y \, `* A
杀妻后肢解尸体并水煮" d/ Q# _. N8 X/ g; \" h5 ]# T1 O% v
0 o$ E" N' Z5 Z0 T6 }& | 这起命案曾在桂林引起极大轰动,当地报纸长篇累牍地报道。与李昌奎案、赛锐案惊人地相似,对于案发经过,桂林中院与广西高院的叙述基本一致。凶手梁勇1955年出生,成女士则出生于1971年,两人均是桂林人士。1995年,梁勇与前妻离婚,并于1998年认识了成女士,两人于次年结婚。" o& E# B5 B0 ^3 k
* F# _5 q: m2 Z7 {7 J4 N
2001年,梁勇夫妻共同注册了一家防水保温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两人各占50%的股份。2003年2月,夫妻得一儿子,为照顾他,成女士的母亲江某与梁勇的姐姐在共同居住期间产生了矛盾,加之梁勇怀疑成女士有外遇,2006年2月,两人分居。同年6月,成女士曾提出与梁勇离婚,但因梁勇不同意,法院驳回请求。可事实上,双方积怨弥深,已势同水火。( i" z1 x2 I& k# K0 \1 L
( o ^, ]; Y' |( a
2006年11月21日下午,夫妻俩先后回到公司办公室。下午6时,两人再次发生争吵。不堪辱骂的梁勇顿起杀机,下到一楼地下室仓库拿了一把铁锤回到办公室,随后朝妻子头部连续猛击,致其当场死亡。: W" f- d, M+ b/ a" S) H
! A" S# r& u! m7 K- ^
为毁尸灭迹,梁勇回家拿来菜刀,在办公室将成某的尸体肢解,当晚用车将尸块运回住所。第二天上午,梁勇在卫生间内再次对尸块进行肢解,接着用高压锅煮烂部分尸块,并丢弃到卫生间的下水道。
+ f* g& r# h# L" w1 R) N& ?. Z6 ^$ l2 K
当天下午2时,因为下水道堵塞,尸块被周围群众发现。梁勇察觉罪行败露,即离家出走。下午4时,公安机关在桂林市区辅星路段将正在驾驶机动车的梁勇抓获归案。事后法医报告和照片证实,警方从下水道和化粪池内打捞出的尸块共计170块。3 G1 u# V6 ~* ^% K/ e! h) ^+ J
1 y" H( K. Y/ y$ M M+ k
死缓争议
- b( X6 J( R) ~0 k- [ {8 M( I+ l+ f. [; ^# E
高院称凶手有立功表现
7 w/ ~, _+ t9 |/ }6 Q3 \
5 {6 P# Q. g2 H0 V8 A" K 由于证据确凿,2007年9月10日,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梁勇犯罪手段极为残忍,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极大,罪行极其严重,应依法从严惩处。梁勇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害人有过错、被告人梁勇有自首情节的意见,与事实不符,对辩护意见不予采纳。梁勇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C/ p0 n( Q, V! y+ ^1 S
, `, A; f7 }7 ?0 A 梁勇不服,上诉到广西高院。但诡异的是,广西法院对此案却先后作出了不同的认定。
$ W- @3 }1 Q" @: w; k6 M6 {, H8 a2 i8 Y) V( t9 I& B
2008年1月16日,广西高院认定桂林中院的判罚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判决程序合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但时隔近三年之后,2010年11月15日,广西高院又作出终审判决,否定了梁勇的死刑判决,改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f) x; [$ }* m: Z* t; b. f$ U
% v( l6 ]8 y3 Q0 T0 k5 ^! @0 g9 u 梁勇并没有像李昌奎、赛锐一样有自首情节,那最终轻判梁勇的理由又是什么呢?9 b) }- a- o( s9 ^9 h
4 Q1 }2 n: i1 o. V4 I" q0 x
广西高院在终审判决书中表示,梁勇在关押期间,向公安机关提供了“杨万里故意伤害犯罪”的线索,举报事实得到了警方确认,法院因此认为梁勇立功。同时,法院鉴于该案件是由家庭矛盾引发,被害人对引发本案具有一定过错,因此应对梁勇减轻处罚。
& F) H" c% Y8 ]: t5 H6 [, {% E8 K
, a. l1 D" y. Y; F 家属愤怒( j ~7 Z" {: ? t3 \
$ }4 Z1 K9 [3 `( \/ j 杀人偿命凭什么行不通, H2 Y( b4 l2 y4 p
; U+ |/ _7 F1 e7 q0 u$ t! ]9 Z4 q
“我怎么也想不通,这种人 怎么能饶恕了?”成女士的哥哥成某始终认为,梁勇理应偿命。但在自撰的刑事抗诉书中他表示,若避开此案不谈,他也“不主张国家借法之名义杀人”。
6 c$ a. A y7 y
/ X* d# T+ j2 | 事实上,成某也意识到,当前“少杀、慎杀”的刑事司法理念确实与“杀人偿命”的民间传统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Y/ c5 V! ~% K5 H" S, F9 E
( r( O5 S; X- L1 Y8 D: l' @ P$ s “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对于犯罪的性质极其恶劣,犯罪的手段极其残忍、犯罪的主观恶性极其严重的罪犯还是应当死刑伺候。”成某说。' t! e# k2 I8 A
8 v0 \+ t6 U. o! y
而在许多传统中国农民看来,“杀人偿命”才是天经地义,“少杀慎杀”却是匪夷所思。药、李、赛三案中,对受害者家属来说,“一命抵一命”的公正判决就是最朴素的价值观念。但如今在愤怒之余,他们常常会向记者抛出一句:“某某某都不死,凭什么?”, l$ h" X6 }$ ?! \4 k8 T, t: i% r
( ~/ f+ l5 {# f" G+ K, u3 Z* c. S 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礼教伦常的积淀,注定了如今中国向法治社会的转型之难。传统中国社会里,法律与伦理道德本就难分轩轾,而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与道德必有明确分野。
8 d: @; f) ~$ v9 o6 e% `2 ~% \' \% i4 g, \
“一个已经接受两千年"杀人偿命"伦理思想的老百姓,要认同废除死刑,这将何其之难呢?”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司法人员向记者抱怨。
8 k: i# a' n0 v6 n) ^8 W f3 @: i# c0 N$ ~
律师纠结
1 T+ y5 R2 k" t5 l$ w! \! J9 [1 W6 X. _% |( H4 g
民意和媒体的界限在哪
" n; `1 S: ]0 ~4 Y7 g4 j' k5 ^& O4 Q0 i
“死缓翻案风”骤起,更让不少律师陷入纠结。( `' E1 n( q7 [- o7 |) r
$ p1 K0 u6 w+ t$ B; Q 作为“药家鑫案”二审律师、“李昌奎案”被害人家属的再审代理律师,王勇近年来频繁现身于媒体。面对这股时下的“翻案风”,他认为,“通过媒体力量去对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是公众的权力,也是司法机关在依法执行审理时的义务”。“媒体力量对于司法裁判来说是一个绝佳的监督利器,但是媒体和民意的界限应该在什么地方?确实需要思考!”' _. g Y2 ?2 X- H
& F4 A' U: L+ K+ O" h( q
云南省高院副院长田成有在“李昌奎案”二审裁判死缓之后回应:“社会需要更理智一些,绝不能以一种公众狂欢式的方法来判处一个人死刑,这是对法律的玷污。”3 H$ d$ A6 o% O/ a! Q
1 `! O# D* [( Q, j! @. r; ]6 N+ j
王勇认为这种说法很牵强,“什么是公众狂欢?任何案件,如果当事人认为判决不公,都有权力提起抗诉,而事实上,法院在对一些案件的审理中确实存在着问题。”; T5 s# e' b" r* ]$ w; y* u
, f' f7 \, c. S. T
但就眼下“死缓翻案风”掀起强大的“再审”民意,王勇却认为具体案件要具体判断,民意也可能有很多不理性成分在其中,“想要翻案的案子,必须根据案情本身情况,依法进行抗诉和裁定,而不仅仅是考虑民意和媒体的意见。”
8 N1 n9 _6 F. L% z7 I t4 i' A5 Q
司法痛苦
+ c% n9 N3 P1 I5 m0 ]& k. D: e M0 E) T. l4 m# M- l, T
专业审判常不被信任 f0 k8 X b% N( H
4 ~, G! f* R7 v$ g, m `
“程序正义”重要还是“结果正义”重要,渐成公众讨论的焦点。许多公检法工作人员因此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和痛苦,被无端指责“看条子办案”,甚至“收受贿赂”;但他们更痛苦的是,专业审判常不被信任。
4 _, H! X. Z2 }$ ]( R, s4 n$ r
) ]" F" e1 F# l( C3 i 对于李昌奎案再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官认为,改判死缓确未起到罚当其罪的震慑作用,难怪民众会质疑。6 Z' W. |9 q) [8 H8 _
- t3 @2 d% g3 D2 r9 Y “在中国的成文法体系中,法官的裁量权空间并不大。法官先要召集"合议庭"进行合议,再进入"量刑程序",如果涉及剥夺生命的刑罚,必须通过20至30名资深法官组成的"审判委员会",采用投票方式决定,再上报最高院通过"死刑符合程序",才能最终生效。”5 m6 g+ d/ o& ^
- _" \! U+ Y. A e6 Y- u3 @3 X “为何走了合法程序,结果却被大家认为不正义?这最令我们矛盾和痛苦。”他感叹。' e1 F7 [2 y/ k( S* \' B% `
8 `8 q+ b; k! T- z 学者观察, C& m$ p! }$ g5 G
# V4 M' {7 W* `/ X6 S
民意与法律尊严孰重2 U: }8 i) b6 l+ n. o
% t, H j# F9 L1 Q4 T5 h$ [2 m 国内一位著名法学教授曾在微博中透露矛盾心情,他虽认为李昌奎死缓“此判不妥”,但“审理程序合法,故建议维护终审判决之终局性。”该微博在网上争议颇多,引发热议。
8 s/ P7 k* u+ i& E% |# |3 E$ ?' D
; k3 ?% Z. \: {2 F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葛洪义认为,分析“翻案风潮”需要看到根本原因在于“一个不独立的司法体制给了民众以提出翻案、质疑法律裁判的空间”。在该体制中,法官的判决权威性不强,上级及其他行政力量都可对其判决产生一定的影响。
% {& M. z" F4 O& ?5 |! |" a. b2 b
+ u$ `# @# o! O, } “这样一来,老百姓不断去寻求法官的上级去影响法官的判决,所以不是媒体本身影响了法官,而是媒体给法官的上级施加压力,从而影响裁判。”
8 n) ~; A9 n+ y4 Q& T, }: r! @$ }* p( X% C( ?5 v
他认为,所谓“民意与司法尊严”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并不存在。“民意的表达是必然的,围观到一定程度时,会逐渐地理性起来,这是良性的过程。” (来源: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