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要,驱动员工积极主动地工作,以争取最大的成功。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 f0 A* S0 ]/ E+ O在整个员工职能体系的大冰山上,“知识、技能”只是水上部分,而隐于水下不易测量的员工态度、个性、内驱力等情感智力部分,却是挖掘之“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6 N) Y8 b$ @5 n- q$ v. ]; j; L% N内驱来自内需 B& g: d5 P! o. F
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内驱力指建立在员工自信心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达成的成功精神。
7 Q' B# i8 `. R. K+ f1 \自驱力立足于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员工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热情主动地投入任务的完成中,甚至不计报酬地寻求创造性解决方案。
: Q# G. V! V0 a$ U0 Z' ]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6 g3 J. O6 z, c4 l7 C( Y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这种需求使员工强烈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 L# F" P; c% B. u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这种需求使员工在竞争性中追求出色的成绩。使自己的地位与自己的才能相称。
. N( Q6 f' C! H8 y2 T0 [6 W* S亲和需要: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高亲和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至少是为他人着想,保持员工对企业、对工作的高度忠诚。
3 Y& ^7 N. ?! }4 N驱动人格的动力4 H5 H# I% V0 a: d! C# o
很多企业在潜意识中将员工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企图用一种外在驱动力,如强制、督促或者物质奖励等来挖掘其才智。而Brandeis 大学的权威研究结果显示,奖励会降低表现的级别,员工自我驱动却可以表现出三种人格动力:1 z0 a) b+ L0 e" J6 ~0 h
出众意识。它使人自信,追求卓越。使人充分发挥潜力和能量,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4 h! t% a6 u8 ~9 ?8 C
批判意识。它使人经常向现实挑战,同时欢迎来自现实和他人的挑战,主动发现和改进工作中的问题,欢迎挑战性强的工作或任务。% { _" R- [3 M, p, x3 y2 {% x( A
超前意识。这是一种向前看的品质,它使人追求高远的目标、向未来和理想靠近,表现为看重培训机会的或者投资对自我的提升。
6 n; f; v2 g5 G# X( T: i! u自驱力三步曲
' b) y1 t/ Z$ Z3 e1 q y5 _7 O- n7 D9 P% m首先,确定员工需求的基本假设和自驱力的最佳着力点。每个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都不一样,每个企业员工的表现也不一样,因此,激励员工自驱力的制度要保持有机平衡。
4 [& b1 [' [9 E9 L: ^其次,设计具体策略。比较常规的手段有四类:
. {! u- K. ]9 o3 d# @: Q# y/ w }成就刺激。适宜于提供给员工面对的是成功与失败机遇各半的工作:根据他们的能力情况交给他们适度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及时明确地向员工反馈其工作绩效的信息。" K4 d* K9 M* H6 J
环境刺激。为员工创造相应的环境气氛。和睦、友善的环境可培养员工的合作精神,但容易降低团队进攻性;而竞争性高的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不断地提升个体表现,但容易各自为政。) i J: x5 r# c6 F5 ^9 u
对人的发展挑战。将发展机会置于某种挑战、争取过程中,发展机会的获得不仅意味着员工能力提升机会,也意味着员工自身竞争力、事业资源的提升。: J* n" V0 N( y; f& }$ m
企业与人的合作关系。建立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将员工的职业发展统一为企业的事业发展,使属于某某企业本身表征员工能力和事业成就的标记。
9 J: a/ L: ?) _最后,是制度、理念的培养阶段以及相应的监督、制衡机制。; b6 i* d U- u+ \. M$ h
激励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不适宜过多更改,而是要将这种制度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另外,也要设计相应的退出机制,对于那些难以实现自我驱动的员工激励无效后应该淘汰。
3 ?6 n+ y. [- ]- V- _内驱力归根到底是员工自身一种内在的动机或情感、心理因素,只有内化为一种内在意识才能时时驱动员工的行为与抉择。
' P& A3 L, W# I( N' r0 |6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