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千年古刹法海寺、童真宫等一批文化古迹得到重修之后,城阳区又着手修建崂山著名佛教庙宇北斋庵。此次重修的北斋庵位于城阳区胡峄阳文化园,目前主体已经完工。
" c3 D3 h) t2 d9 |8 a& s
$ r0 y/ v1 `. w' F$ P 14日,记者在胡峄阳文化园东侧看到,一座庙宇的主体已经完工。据悉,这里修建的就是北斋庵。“这座庙宇的名气不如华严寺、法海寺那么大,但在历史上 ,也是崂山地区的一座著名庙宇。”西流亭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相逢介绍,这座庙宇始建于唐代,大殿里供奉着一尊千手观音坐像,所以也称为观音寺、千手佛庙。
- K5 W. ]. Q" P% k* j# M. N: X9 M$ S9 t2 I2 ~$ c
到了明代,从云南乌撒卫迁徙到古代即墨县的周姓先人就在北斋庵附近定居,并在明代景泰年间重修了这座古庙,当时因庵前有亭,亭下流水,所以庙宇所在村子就以“流亭”为名,这也是如今流亭街道名称的来历。 7 W8 ]# E% E1 f8 ?, C) J
& S I$ P; r, [$ D5 h5 ~: o
根据史料记载,庙宇规模最大时占地30余亩,房屋60多间,北斋庵原为正殿三间,有钟楼鼓楼左右矗立。北斋庵原本有两座五层石塔,一座建于唐代,1938年日军驻扎庵内,把石塔连同残垣推倒建为碉堡;一座始建于明代,1938年北宅庵附近的树木被砍伐殆尽,上世纪60年代后期,明代石塔也被推倒。 9 }, Q1 _4 d% `) @/ ~# R8 H& S
& J3 d- o }7 X, L3 q& {
从明代那次重修之后,北斋庵就成为崂山地区香火较为旺盛的庙宇之一,可到了日德青岛战争期间,日军占领了流亭,将古庙改为碉堡,古庙在战火中受损严重。 . g% F+ w. n8 Q% G0 U
9 s/ E8 F3 L$ p
到了1935年,当时的青岛市长沈鸿烈力主修复这座古庙,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各界名人均为修庙捐款,其中有杜月笙、吴佩孚、戴季陶、丛良弼等,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还为古庙题写了寺名“古观音寺”,可由于种种原因,修复一事后来又搁置了下来。 $ S$ u7 s; x& l9 q/ g
5 f. [1 Y4 S: s% R- H2 j5 Q 重修北斋庵一事虽然最终“流产”,但对当地文化还是产生了积极影响。当时沈鸿烈曾约政府官员和乡贤士绅一百余人为修庙发起人,一时间流亭群英荟萃,流亭猪蹄 、流亭大馒头这些当地小吃被这些达官贵人认可、推广,逐渐有了名气。
3 E4 }+ K; f& Y% ]& I2 i; e- J9 `+ ], g4 |. {
据悉,新修建的北斋庵占地面积150平方米,预计今年5月份就可向公众开放 ,到时这里将与城阳区文化大项目胡峄阳文化园一起,成为文化气息浓郁的旅游新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