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P6 y# x9 x1 ]% n r
+ y. L4 c; S( y
; p$ U" U4 y, [* O6 Q叙利亚海军和空军12月20日举行实战军事演习,以测试应对任何侵略的能力。据悉,这是叙利亚在一个月内举行的第二次军演。
% K/ q: I( e" Y! b5 u" P% Q 2011年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瞬息万变,俄美棋逢对手,毫不相让;利比亚满盘皆输,江山易主;韩朝按兵不动,察颜观色;巴以“弈”为平手,各让一步,叙利亚、伊朗与西方关系绷紧,是“战”是“和”,前景尚难明朗。在世界这个庞大而无形的棋盘上,各国忙着布阵走子,明争暗战,演绎出一场场精彩纷繁的棋局。( u' O9 F0 W4 F2 x# ^+ {6 m
第一篇章:布局$ k2 t; N- F C% N. d
叙利亚局势:剑拔弩张
0 l- U! Y7 i5 e a0 |2 k( n8 J 旅俄叙利亚民族团结委员会主席萨拉夫说,如果打开地图,你会看到美军基地已出现在中东几乎所有国家,而恰恰在叙利亚没有。这让美国人如鲠在喉,也使西方觉得,自己并不完全是中东的主人。
; S( A' L/ R1 T 今年来,持续9个月的反政府示威让有着“中东心脏”之称的叙利亚神经紧绷,随着紧张局势步步升级,外部力量开始卷入动荡的“暴风眼”。% V W5 I3 T4 ~
美国外交辞令与制裁双管齐下,阿盟也罕见地发令制裁,11月下旬,更传出美俄航母竞相开赴叙附近海域的消息,周边以色列、约旦和土耳其三国宣布进入战备状态,一时间战争阴云笼罩。9 o! x8 p& V" c/ l2 B* P1 s
不过,分析称,虽然美俄均把叙局势当作实现利益的棋子,但一旦舰炮齐鸣,谁也没有必胜把握,先前盘算的利好可能鸡飞蛋打。或许,美俄并不愿下此赌本。
) B" t# X; ?1 ] 12月中旬,内外交困的叙利亚终于签署阿盟观察团协议,但其危机还远未解除。一边是叙方高调军演,一边是叙反对派寻求西方扶助,巴沙尔政权与西方的周旋日渐“剑拔弩张”。* [4 C, H. f- e( Q
点评:打破地区政治平衡 西方或自尝苦果
8 K: @7 ^8 b- H, V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绕过联合国,军事干预叙利亚的可能性很小。但随着叙反对派壮大并形成武装割据,内战若真爆发,各种干预借口也就不寻自来,届时,才是叙利亚最危险的时候。: K) f& [) k; M$ j% ~+ n' [% @
历史经验表明,中东局势稳定依赖于激进和温和国家的力量平衡。西方如一味对激进势力穷追猛打,实际是缺乏地缘政治观念的短视做法,很可能自尝苦果。对此,西方不能不三思而行。
S8 w3 Y8 Q& z: e- x; Y % F0 p1 r- I; N
资料图: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
% s( N# i9 P4 k- |4 M. l% F
8 A d3 n( e3 o+ }" X/ Y 美驻军澳大利亚:隔山打牛% m9 S1 v( r2 q1 z m+ Z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到访澳大利亚,向女总理吉拉德表达加强两国关系的意愿,盘算着在澳北部的达尔文驻军2500人。有评论指,此举让本已暗潮汹涌的南海局势再掀波澜。达尔文为美军提供了一个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新立足点,美选择这个地点的目的十分明确——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
& `, v3 B6 d3 V 美驻军澳北部,可加强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意在扩大其在亚太的军事影响力,遏制中国、印度,同时剑指南海。
0 p, x: v6 s1 X( a 美媒直言不讳地称,美在澳驻军的目标就是“抗衡中国”。《纽约时报》网站称,美国这样做,将使其军机和舰只更加接近南海的贸易通道。
+ W3 y0 x$ W# @6 J7 o% E8 ~% ` 点评:美趁势“夹击”南海 影响深远' L7 t+ s" W# @$ T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就此表示,美拟在澳驻军并抛出“空海一体战”理论,是其冷战思维的体现,与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P7 u' l+ ~: h" r& J
专家王在邦表示,美国增加在澳军事部署,或与南海最近一两年来的局势变化有关。美国在达尔文和关岛这两地驻军,可能对南海形成“夹击”之势。从军事角度来看,美国此举的影响可谓非常深远。& C$ P3 q: `" D. O5 v; @
+ d4 ^* [! N* C
12月21日,朝鲜首都平壤下起了大雪,大批民众冒雪前往各哀悼场所,悼念金正日逝世。% Y/ _ C; k; L5 l/ Z! M
( S2 P/ H6 K2 n6 P
朝鲜vs韩国:步步为营
9 n) `' G7 \1 b 自去年“天安舰”沉没与延坪岛炮击事件发生后,朝韩关系一年来紧张中夹带缓和迹象。一方面,两国屡屡“呛声”,各自加强兵力部署,严密防守,另一方面,朝鲜在外交上发出积极信号。
/ [' n: i+ u7 ~+ E 韩军年初在前线部署了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射程涵盖平壤,并分别于8月、11月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招致朝鲜强烈谴责。消息称,朝鲜也在延坪岛附近新建了数十处炮兵阵地。+ y1 h( \1 d1 c0 t
近来,朝鲜展现较为灵活的外交姿态。但朝美12月中旬关于粮食援助和核问题的挂钩谈判刚取得进展,就传出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令朝鲜半岛骤然成为全球目光聚焦点,氛围空前凝重。: X) i& c* Z0 L! E
韩国高度关注事态发展,全军进入非常警戒状态,政府则措辞谨慎,对金正日逝世表示哀悼,同时期待朝鲜尽早恢复稳定,称韩朝将为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努力。2 I8 J+ |8 m5 D4 ?- a! r. D% e6 S
/ `6 R8 Y9 `4 U" b% E$ o; a 点评:“后金正日时代”朝外交具不确定性. C$ Z8 z' V7 m
去年,“天安舰”与延坪岛事件还是韩朝关系改善“绕不过去的坎”,但现在一夜间进入后金正日时代的朝鲜,重心暂时偏离与韩国的“恩怨纠葛”,外交方向将具有不确定性。金正日病逝的消息对朝鲜全国军民来说,是一个巨大震动,举国悲痛,对新的领导集体也是重大考验。墨迹未干的粮援会谈特别是六方会谈能不能恢复,备受关注。不过,专家认为,半岛局势将朝稳定方向发展。1 k T' C: v0 G7 `& q1 K8 @
) H! U; f" V/ G. ]/ K12月8日,伊朗军方通过国内电视台播出了伊朗击落的一架RQ-170美国无人侦察机的画面。
) i, X a1 L1 l( }: \9 P# Y# a 第二篇章:对弈% n/ D+ p! m9 `$ T$ `3 q! t
伊朗vs西方:见招拆招
: B+ N' W$ @) |& ]6 R v6 p+ s 伊朗与西方的嫌隙近来迅速加深。美国10月时宣布挫败暗杀沙特驻美大使的图谋,将这出活像“好莱坞大片”阴谋的幕后黑手指向伊朗,遭伊反指美炮制的故事“情节拙劣”。
% e B( o0 M) f! d" w1 K 美国通过“暗杀门”将伊朗妖魔化时,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1月8日又发出一份指伊朗铀浓缩计划或具军事用途的核报告,将争论再摆上台面。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以色列或与伊朗兵戎相见的消息开始散播。
+ X# k, V l+ I# ~ 11月末,美英再次出招,联手对伊发动制裁,引发强烈反弹。伊朗将与英国关系降至代办级,并爆发了民众冲击英使馆的“黑色星期二”事件。这场“踢馆”风波迫使英国闭馆撤人,驱逐伊外交人员。" \2 @% Z9 l% E+ C
伊朗与英国的交手,已升级为其与西方世界的矛盾,然而,处在风口浪尖的伊朗态度强硬。12月初,伊朗宣布击落一架美军无人侦察机,并威胁将报复美军“入侵”。美伊之间的“秘密战争”由此揭开内幕。本欲就核报告“借力打力”的美国现在不得不担忧先进隐形机技术落入伊朗手中,着实有些难堪。12月下旬,伊朗又以关键的石油通道霍尔木兹海峡为对象高调军演,“回击”西方经济制裁。
. c3 x E" \, W$ l, o9 @* k" x6 J' h, ]9 @: j5 I, r3 C2 e( a: R& q: R7 a
点评:伊朗不得不接招 制裁或致“双输”' x$ a0 G* G: |0 d
面对美欧一再“激怒”,伊朗早已陷入两难,强硬也罢,沉默也好,都不得不频频接招。有媒体直言美欧不断加码制裁,最终结果将是“双输”。不过,专家称,美国目前以外交辞令、制裁等方式遏制伊朗,动武可能性不大,且伊朗与西方关系不佳已久,具备一定的“制裁免疫力”,暂不会陷入“挨打”困境。. @ O" Q) i6 z* f% g' }
; w1 t6 C' I' h
巴基斯坦民众焚烧美国国旗,抗议北约空袭巴方检查站。
- t. V7 k1 Y4 x6 Z/ M , x7 r c. h9 y$ y' Y
巴基斯坦vs美国:逼上梁山
6 w6 I9 g# S, B% k3 b4 w 今年以来,巴基斯坦与美国这对“反恐盟友”的关系龃龉丛生。美无人机频繁进入巴境内轰炸武装分子,在伊斯兰堡郊外击毙基地组织前领导人本拉登,并指巴方反恐不力甚至包庇恐怖分子,让巴方怨声连连。11月末北约越境空袭事件,更让本已陷低谷的巴美关系跌至冰点。
3 t* Y" o' y. G; o: F" O, Y 将20多名在北约空袭中遇难的巴士兵埋葬后,巴方似乎下定了“反制”决心,封锁北约补给线,要求美军撤出巴空军基地,并重新评估与美合作。
6 I4 L# n3 G& F2 k7 C! C! A6 T 巴美关系将何去何从?美国舆论对此不乐观。《纽约时报》称,美巴关系“正处于悬崖边缘”。分析认为,该次空袭事件致拉登被击毙以来美巴修补关系的努力付之东流。1 Y6 x/ R' @5 _% i+ g
巴基斯坦国内同样被负面情绪笼罩。巴政治分析人士认为,北约袭击所带来的长期影响难以消除,加剧了巴民众的反美情绪,而巴军方抵制与美共同反恐的意见也愈加强烈。
K c! o% F8 G6 l1 d$ O3 D- c 美方态度也难让巴方满意。奥巴马致电巴总统时,并未正式道歉,美方出台的事件调查报告也不为巴方所接受。
. L% c2 w# G, {+ n5 h1 s& p" k
0 H. q- l9 i S) ?1 z 点评:勿让“亲者痛,仇者快”
/ G* E9 K3 ^( Z* R* Z 美巴关系对两国来说都很重要,两国在反恐和实现阿富汗和平与稳定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一损俱损。但美一再做出侵犯巴主权的举动,难让巴心平气和与美合作。巴希望美国拿出真诚的态度处理双边关系,不要让“亲者痛,仇者快”,令恐怖分子暗喜。
/ S( s5 s, \% e7 Y + w/ G- C1 _" K# _/ |" g9 N% j
俄罗斯内务部12月10日发布消息说,约2.5万人当天下午在莫斯科市中心举行集会,抗议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舞弊。9 q( E- D; w* X# J( @; z2 u5 p l
俄罗斯vs美国:针锋相对
3 S& _6 x5 }2 a4 z+ e* i7 h- e7 M 一年多前,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在街边吃着“小汉堡”,共商美俄关系“大外交”情景曾令舆论津津乐道,但现在美欲在欧洲部署反导体系、对俄杜马选举后反对派示威的态度,仿佛将这对冷战期间的老对手拉回“针尖对麦芒”的时代。: F5 G$ E$ J! H5 B! u. d8 ]
9月以来,美国加紧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先后说服靠近俄“家门口”的波兰、土耳其、罗马尼亚等国,激怒了俄罗斯。俄一再威胁发展进攻型核力量,甚至退出反导条约。一贯“温和”的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强硬表态称,俄将在毗邻欧盟地区部署打击武器系统,以保障火力应对欧洲反导系统。白宫则“硬对硬”地声称“绝不”易辙。
( ^# M) F2 z2 z8 a 但处于守势的俄罗斯不希望把事情闹僵。俄在与美“硬碰硬”第二天即表示,仍愿与美就反导问题谈判,称总统声明并不以对抗为目的。- B- v9 q, ^. p A3 T8 Y" {
然而,自12月初俄举行杜马选举,莫斯科出现质疑选举的游行示威后,俄美的针锋相对继续发酵。美国政界、学界大喊普京在对待选举方面不民主、“俄罗斯之冬”正在到来,俄则连声警告美不要干预其国内事务,双方分歧再度扩大。6 ~1 W$ S9 S/ d
点评:能否缩小分歧前景待观察6 _: v" L& L$ [$ S. ?
分析称,美国对这次杜马选举的表态有着明显“暗示”:美国各界不喜欢对美强硬的普京再度归来,相比之下,梅德韦杰夫是一个微笑着与美“重启”关系的人。在反导问题的僵持中,梅德韦杰夫主动走棋,意在敦促美方重新掂量俄有关“法律保障”的诉求,为谈判僵局寻求转机。美俄能否缩小相关分歧,仍有待观察。* {2 W+ f/ U. x0 K3 E& ~+ u# Z! H
' y7 _9 a5 r1 i4 i, P' u! F
当地时间10月23日,利比亚执政当局“全国过渡委员会”在东部城市班加西宣布全国解放,并举行庆祝仪式。. h) C2 Y* e d% K d5 M. m5 z% W
第三篇章:收官
! }- V$ _: w( e8 X9 P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成王败寇
6 I- J8 }8 A9 _& W 年初开始,一场示威浪潮席卷西亚北非地区,导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四国先后经历政权更迭的巨变,四位强人先后下课,战争硝烟弥漫利比亚,之后新的力量走上政治舞台。
. a% }5 e; F6 z1 T$ X) B 效忠利比亚时任领导人卡扎菲的武装与反对派展开激战,起初占上风,但随着北约的军事介入,利比亚战局扭转。北约轰炸无疑成为“反卡”武装的极大助力,反对派9月攻入首都的黎波里,10月宣布“解放全境”,并成立“过渡政府”,战后重建艰难起步。曾经的“沙漠雄鹰”卡扎菲与其一名儿子穆塔西姆被俘身亡,次子赛义夫也遭活捉。
2 v9 n7 j! `2 \% h' K& _ 除卡扎菲外,另有三位中东强人倒台,走向不同结局。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弃国出逃,遭多轮缺席审判,获刑60多年;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后遭起诉,于铁笼内卧床受审,最高或面临死刑;只有签署交权协议的也门总统萨利赫获得豁免权,“全身而退”,但也曾遭炮击,经受皮肉之苦。% m6 U9 H2 L; _( d3 W8 {! b
# G/ n7 s2 l; T0 u* M/ ]( d7 B 点评:权力真空未填补 变数仍存6 p# ~1 F; U) A. L" E9 H4 E
强人下课并不意味着四国就此走上稳定和发展的道路,他们身后遗留下大片政治、经济和安全真空。各国都面临着内部各派势力的复杂斗争和外部力量的插手博弈,局势发展还存在诸多变数。然而,培育新的制度不能一蹴而就,经历了动荡的中东人民必须耐心等待,要使国家回归正轨,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 }" Q( w8 L( i( x [% d5 u- U
- H, A6 u* Q+ B3 X, y10月18日,哈马斯和以色列达成的换俘协议开始执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天会见了获释士兵沙利特。
( M5 Y0 X) J/ r% U* d$ r. C! B! A) Y
巴以换俘:握手言和$ J& _: S6 ^5 K& p" B0 c3 w% Z8 g& r
5年前,19岁的以色列小兵沙利特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哈马斯)俘虏,押入大牢,无意间成为搅动民族情绪的政治人物;5年后,重获自由的他成了媒体追踪的焦点。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亲手将他交还给苦苦等待的父母,并告诉他们:“我把你们的儿子还给你们了”。$ _/ y3 n# ~5 F0 P9 x; i9 q
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谈判,今年10月,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一项“历史性”的换人协议,沙利特这一枚宝贵的“棋子”,成就了1027名巴勒斯坦人的自由。首批巴方人员释放当天,数千人涌向边境迎接,他们欢呼跳舞,额手称庆。- u; N) x& |/ X9 N, b% o( W- k
这是1983年以来巴以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换人行动,也招致质疑之声。作风激进的哈马斯一直不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被美以认定为恐怖组织;以政府素来也坚称不与“恐怖分子”做交易,但此次事态却有些意外,双方各退一步,以子易子,“弈”出难得的风度。
: B( t. ?5 R w* U4 n- {
4 }7 `' _# }) Q) t0 ?9 l- O: @ 点评:看似“赔本”的互惠交易! V: y, K8 w, S g* B
这场千人换一人的交易看似“赔本”,但双方背后各有考虑,实际上达成了一场互惠互利的政治交易。专家解读称,以色列因今年9月反对巴勒斯坦“入联”遭受压力,借换人契机对内可缓和民众不满,对外则展示温和姿态,有利于在动荡环境下获取阿拉伯国家支持。而在巴勒斯坦人心目中政治地位下滑的哈马斯,也寄望通过换人扩大影响力。( A$ b$ S% \4 L
9 }' h8 v8 m7 h当地时间12月18日,最后一批美军撤离伊拉克,历时近9年的伊战宣告终结。# I w& o" z, j3 j
美军撤离伊拉克:鸣“金”收兵
0 P" M D7 \# K X, e 12月18日,随着最后一批美军士兵心情复杂地离开伊拉克国界线,美国军事史上最不寻常的篇章之一——伊拉克战争在夜色中落下帷幕。
8 U F: }+ L8 S* q3 @- h$ Q 伊战8年多以来,10.3万伊拉克人遇难,萨达姆政权被颠覆,波斯湾这个石油盆地落入美国掌控,但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控,却沦为一个彻底的笑话。0 x7 T# A/ D j' `* [2 K
据统计,美国反恐战争支出高达8050亿美元,美军伤亡和带来的人道危机也使奥巴马政府捉襟见肘。面对国内经济的疲软和战争泥潭,奥巴马“硬着头皮”,在仍对伊安全局势忧心忡忡之时,宣布鸣“金”收兵,引发一片喝倒彩之声。
% g! K. r: A; m* M- f! |" Z 外交政策分析者认为,美国在伊拉克的“八年抗战”,并未得到什么石油收益。对美军来说,撤退似乎只是“挥一挥衣袖”,但留给这片孕育了两河文明的土地的,是擦不干眼泪的生离死别,是新伤叠旧疤的满目疮痍。留给国际社会的,则是不希望战争重演的深刻反思。# A6 I1 O' g6 a/ F% N/ Z
: F! B; W( L0 G8 _+ M& D# w 点评:“其实不想走”- h- P+ p: L: y, O; K
美军撤退多有无奈。美国明年大选的选战即将打响,撤军是迎合民意争取选票的一着好棋,权衡之下,“走”终于超过了“留”。尽管如此,美国不会轻易放弃8年多来取得的战略利益,目前除了驻军阿富汗,继续往中亚地区插入触角,美国正努力在科威特、伊拉克等周边国家加强军事存在,“其实不想走,其实很想留”的心态一览无余。* D) m' H- U. f. {5 f. F" k5 B
4 y. J1 @( [$ L. ~ T% m 结语:
0 `8 [* } F7 F% K( f; X( ]. x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聚焦今年国际大棋局,既有大国军事肌肉的强硬亮相,也有高手以静制动的韧性策略,既有短兵相接、血洒沙场的惨烈,也有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外交斡旋。国与国之间的对阵博弈,犹如棋盘上兵马之冲锋陷阵,正一步步悄然雕琢着世界新格局,也让即将到来的2012年,充满了不确定性,诸多事态仍有待观察
( d1 T9 K; [* C( U4 `
) \+ N+ r+ r. L8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