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3 B+ {" V& x4 V
+ _3 d+ {* Z4 K/ y
; ?9 }2 F' I0 l: f6 ]' s+ M. |
导语: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中国2010年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80.1%。该数据引发热议,很多网友认为统计结果与实际生活感受不同,纷纷感慨“被小康”。小康社会从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内涵其实一直在变,它曾经发挥重要作用,但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现实。: X, |) X+ c: ^* g/ a
( R6 \6 F( ]2 o8 O: [( y2 ]& I
& d i: R( ^( ^- Q康有为曾借助“小康”的概念宣传其社会变革思想。
6 ^: u6 m# \3 C. l- a! d“小康”一词源自《诗经》,儒家强调其“礼治”,康有为孙中山为推行各自理念又另作解读
" Q' Q; k% @# E2 U, R“小康”一词源自《诗经》,儒家强调其“礼治”,康有为孙中山为推行各自理念又另作解读从历史渊源来说,“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丰衣足食、和谐安宁的意思。西汉时期,《礼记"礼运》首次将“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来进行系统性描述,其特点是以“礼义”为法纪、为规范的等级制私有制社会。在古代儒家思想看来,相比大同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高级阶段,“小康”可以被视为是儒家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7 C% `! H" E `, f& [' G% S k$ S
到了近代,康有为为推行变法维新,在“托古改制”的名义下,结合《公羊》的“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构建了一个“三世”系统。其中“小康”是“升平之世”,是由乱世到盛世的过渡阶段。孙中山也曾使用“大同”、“小康”等概念来描述自己的革命理想。他在《三民主义》中说,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当大同无法实现,他又希望在袁世凯的统治下能推进民国建设事业,并将之描述为“小康”:“余于袁世凯之继任为临时大总统也,固尝以小康期之,乃昌率同志,退为在野党。”( f3 a6 X& e/ B% v$ c. f' R
建国初期“小康”成政治帽子被认为与社会主义相对立,变成不思进取右倾保守代名词
0 y a1 ]7 c ]* j t& \5 [) D8 W' v1976年以前,小康思想还一直被看做是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对立的思想观念。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曾撰写《小康经济》论述经济建设问题,但在1949年12月,他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角度对该文做了深刻反思。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农业合作化的推行,小康思想又被看作是小农经济思想,发展个体经济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相背离。“大跃进”时期,小康思想更是不思进取、右倾保守的代名词。$ U0 t! A7 ?: Q, s+ S
% L( w( s: r' ~* `& i7 H
$ Q g# n. \, _- R6 j% O; X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各地涌现了“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 U6 c* q" `# z2 q4 d, s( M8 d4 F3 s+ L70年代末期举着“小康”旗号改革,其又成为了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合法性象征1 A# {# H) X. i" S q7 m
改革开放以后,“小康”构想被赋予了科学内涵,上述的种种错误政治解读才不再见诸报端。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建国以后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奋斗目标。十年文革后国民经济几近崩溃,1978年的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提出了中国未来2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全面跃进”的规划,此后倡导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在先后组织国内外考察以后,中共提出了区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的现代化”。
; T8 |* f/ L) i. C3 Q1979年12月6日,中共领导人将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概括为了“小康之家”:“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0 S" D' u* `: t, z- X
$ q( k8 [% B3 q6 {) i6 B江苏省昆山市是中国第一个宣布达到全面小康的县级行政单位。# e& B% i( d) {7 S; m! }4 a
“小康”意味着“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人均GDP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就算是小康生活* k3 Q- O) T# P( D" Z2 C# u* W
小康社会,其实是给“中国式的现代化”定出了一个标准,把党的战略目标和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经济发展战略变成与每个中国人利益相关的具体的、明确的发展目标。“小康”作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具体量化上,参照了西方社会衡量国家或地区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小康之家”这个笼统的、没有任何量化指标概念确定了人均1000美元的标准。6 } c; |5 c( j% A @6 f
经过实地调研、计算和研究各种条件,包括国际合作的条件,中共在1980年10月首次把一千美元的目标调整为800至1000美元。此后,又对如何实现小康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和规划,提出了争取20年翻两番;即10年翻一番,第二个10年再翻一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这样的路线设计,其实是“为了把目标放低一点,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 Q% J- B5 @3 w' ?
“小康概念”的提出在当时考察了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有助于将经济建设纳入正轨,也是给国民许诺
3 ]1 P7 r$ g) _2 \“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在当时的中国其实颇具现实意义。一方面是文革对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局势也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80年以美元计算的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这五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数是10588美元,而中国仅为290美元。像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居民生活水平也高于中国的生活水平,印尼谷物产量是5100亿市斤,而1978年中国谷物产量仅为531亿市斤。亚洲四小龙也是在此期间踏上历史舞台。* P4 \+ o+ ]- ~. J0 T7 N
社会主义国家也走在我们前列。1976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是9370亿美元,是美国的一半左右。从1947年到1977年,南斯拉夫社会总产值增加了5倍,平均每年递增6.1%,人均国民收入从1947年的200美元增加到了1977年的1600美元。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和古巴等国家,无论是工业发展还是居民生活水平都超过了中国。基于上述背景,从务实的角度提出了建设“小康之家”这样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既符合了中国国家建设的现实,也是给国民的一个可以期待的许诺* M( k- ^ v7 V2 `! Q9 n$ b
1 x4 A. N2 {! p/ |, Q8 [
$ t7 o% S/ U2 c7 u3 Y1 P( Z各地宣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横幅很多。
0 f9 v t \5 f; @- ]“小康”实质只是一个旗号,而非量化标准,内容涵盖政治、文化、社会无所不包反而成为空壳概念' s9 `& y- Q8 J5 e8 l; k
此后,在“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在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得到了正式确认。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完成,中国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但在此之后,小康水平和小康生活的内涵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其承载的内容其实已经超过了概念本身涵盖的范围。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在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被确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赋予了小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新内涵和新要求。, m* @% G( H8 e) l: E7 s0 S
到今天,为“中国现代化”拨乱反正的经济概念——“小康社会”已经具有了显著的政治含义,即使是政治改革,也被置于“小康社会”的概念之下,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小康”本是用来形容居民生活温饱,介于贫穷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经济状态,如今却成为了“和谐社会”的同义词,内涵包括了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小康”概念的提出能拨乱反正,且为中国现代化指出明路。这样的功能,在今天已经微乎其微,“小康”实际上成了一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概念坑。
( N4 b9 q/ v$ i; }
! ?2 p0 a$ {3 C! G1 ?1999年9月27日,浙江省泽国镇山北村农民屠正明用对联感谢小康政策。$ Y) i! Y3 t" X% Y7 H& `
“小康社会”标准不一,且涵盖众多定性指标无法一一量化,“实现程度80.1%”的量化结论其实无效( |6 R/ Z, c7 I. }4 w; M( {
此次统计局公布“小康社会实现数据”,之所以让众多网民感慨“被小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的小康社会评价体系混乱,标准不一。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小康指标体系,大概有四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国家统计局1992年提出的指标体系。此外1991年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提出的标准,各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小康标准,其他研究机构制定的标准,都因各自特点而各有市场。同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年版称2000年的实现程度是59.6%,但在2006年版中,2000年的实现程度又变成了57.05%。
& q7 j* q k5 [( ~+ k k之所以出现各种争议,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小康社会毕竟是一个社会概念,而且内涵也在与时俱进,无论是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都难以对其进程作出准确的监测。尽管小康报告的全文上既有数字,又有图表,但定性概念与定量概念本身就无法很好地转换。将“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等定性概念,通过统计科学描述为80.1%、93.6%、68%;又将“基尼系数”这样的定量概念定性描述为“略高”,进程的监测其实颇为无效。
( q, S2 O- m3 S X7 x( B“小康社会”的概念毕竟扎根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并不利于市民精神的培育
/ s( V3 ?) P! C# ]! f2 [) ~“小康社会”的概念有其值得肯定指出,它给那些处于非小康或者贫穷状态的人以希望。解决贫富差异、扩大中间阶层、全民富裕等字眼,对实实在在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现在广泛使用的“小康社会”概念,从提出时便已经是对西方“中产阶级”概念的拒绝。“小康”毕竟是扎根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概念,反应的是普通百姓对于衣食无忧的生活理想的强烈期盼,对培育近代市场经济下追求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的市民精神,以及强调公民权利等都起不到应有作用。
, J& O9 v: o% `
" e' }* M3 `, z0 R“小康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初曾被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高举,成为了改革合法性的有力佐证。但其实质只是一个经济状态的概念,后来涵盖内涵越来越多,作为一个定性概念却被量化监测,“此小康”已非“彼小康”2 y! S8 [4 J& \6 v7 z0 G: W& N
( K4 P3 U( r. W( J" a4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