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K4 C, p$ v5 ^( P1 r
3 G# ]9 P! p- x! X& ]
[3 ?0 V; E: V$ B H& |0 \资料图:北海舰队某驱支精确打击“敌潜艇”。
% ?. d. m" u$ v) b 原文编者按: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愈加鲜明。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国家治理的理念;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金融危机开始向政治和社会危机转移;中国周边环境出现新变化,形势日益严峻。* ^5 E0 V. T- T( O- Q
为进一步了解和研判正在发生变化的国际局势,继去年举办首届“纵论天下”国际形势研讨会后,12月16日新华网再次邀请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畅言2011年国际战略格局出现的新变化,并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新华网希望通过举办“纵论天下”系列研讨会,传递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帮助网民消除对很多国际热点问题“怎么看”的困惑。7 G% a: W, z" _7 \2 t! ~4 K4 L
新华网每天推出数位专家的精彩演讲,本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杨毅在发表题为《安全环境发生变化 战略思维需开创新天地》演讲的主要内容。
2 d8 {+ V! [" L( x: c& G, \2 ~ 如何看待外部环境非常重要,它使我们制定对外政策甚至制定国内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现在有一种观点说我们现在的环境比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严峻,对此,我恐怕不能完全认同。五六十年代我们面临的主要是国家与民族生存的安全问题,而现在面临的主要是发展安全问题,两个环境的本质不一样。
+ s1 F) h5 }0 a+ M/ W( { 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我们受到的安全压力和挑战是空前的,其种类之繁多、程度之严重,是近年来少有的,形成的因素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说我们现在仍然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非常重要,一定要牢牢把握。我们现在要面临新的挑战和风险,就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化解新的挑战,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性质是什么呢?是我们在爬坡阶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在变化中的世界和变化中的中国之间如何互动的问题。" ]$ P' {# |! J+ @' s3 [
/ u1 v) G' b$ P" [& \
2011年12月16日,新华网“纵论天下”系列研讨会第二场《2011国际战略格局新变化和未来趋势》在京举行。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杨毅在发表演讲。新华网 陈杰 摄- e4 K: X) T" |" I- C% T; w
中国内外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差距! A5 V1 n" x, i5 W! }9 R4 H
面对变化的中国和变化的世界,存在着一种认知或者说是感知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非常大。0 E0 f; _) v, N. ~
首先,国内外对于我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认知存在差距。以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件事为例。按道理说,我们从第三升到第二应该举国欢腾,但是实际上我们远远没有申奥成功时的欢悦,老百姓感觉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而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我们依然存在的问题。但是这是事实对外界的震撼的不得了,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对外部心灵的震撼是我们想不到的。
9 ^5 h- M$ m6 r: {2 x- S& W 其次,国内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知存在差距。国内一些人认为我们外交政策过于保守,太软弱,甚至有人觉得基本国家利益都不能得以维护。但是外界怎么看中国呢?外界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非常强硬,存在非常大的反差。
# D( T: y; P1 ]. b+ }5 N1 Y 我个人觉得,如果脱离了变化的中国和变化的世界这两者的互动,你是找不到坐标的。现在我们自身影响大了,你不说话,站在这里影响力就比原来大了。所以这就产生了认知的或者感知的差距。, d4 w, I" |4 w" V
+ B4 ?- F8 @7 l! M' t+ E资料图:东海舰队某护卫舰大队511舰主炮对海射击。
" f6 Y6 D5 z0 \* S w$ Y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发生变化
% V% B% K5 ?! S6 w 总的来讲,我觉得中国的整体实力增强了,我们在国际战略格局的地位和影响力提高了,我们跟大国的关系基本是稳定的。但是自去年以来,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出现了新的特点,就是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关系出现了很大的波动。
' |+ ~- [2 }1 a3 S0 z3 m) }, C 现在我们的领土争端、海洋权益争端表面化了、僵持了,谁都不让步。美国又背后推波助澜,加剧了对峙的刚性和难以妥协性。这个问题现在使我们压力增大,在很多研讨会上我们学者表示感觉非常委屈。我们中国明明是老老实实,为什么外界说我们是欺负别人?分析原因无非有以下这么几点。- J" p4 e5 E- O: ?
影响我们外部环境和周边变量的外部因素是美国。美国战略重心调整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投入,加大了对我们的压力。美国战略的调整对全球是收缩,对亚太是增加,主要矛头还是针对中国,但不是完全针对中国。
# E1 s5 f+ \1 R: S4 k5 m1 D 美国的目的是防止中国主导这个地区。美国的战略哲学是:美国是老大,不允许任何国家的国力接近它,主要针对的就是老二。因此尽管中国谦虚谨慎、老老实实,但是中国力量增长了、影响力加大了,美国绝对不会放任的。' {$ a: p* b! N+ x) [* E
美国为了转移基本战略聚焦采取了一些手法。其实美国的办法很简单,无非是“借力使力”,主要通过两大抓手。第一,利用“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事件把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搞动荡。通过在东北亚制造危机,美国同时达到了以下几个目的:阻止了日本的离心,强化了韩国的依赖,刁难了中国的战略选择。第二,在南海把水搞浑,加剧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恐慌,这样使中国南北双方受夹击。在军事上,除了继续强化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友的军事安全关系,还加大对关岛的投入,军事防范强势逼人
1 K& n: U9 I9 w' @ {# Z。
3 P7 w0 }/ b# z
6 E* P' x0 o# E+ e资料图:海军舰艇编队南海海域演练渡海登陆。0 E) o* r) c7 @- o1 K
美国对中国的定位出现变化
" x' H5 Q& q% |% a7 V& J 美国是中国外部安全和周边安全的最大的主要变量。我在十月份赴美参加研讨会时见到布热津斯基,他在会上针对中美关系谈了几点,值得我们注意。布热津斯基讲到,与一战、二战和冷战中的大国关系相比,中美关系的性质有很多的不同的地方,但存在一些共同点。4 P. s) f J! S
第一个共同点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大国和崛起中的大国之间存在长期而痛苦的竞争关系。在这种关系互动中,哪个国家都不会很高兴地让步。
4 g0 b0 ?' [5 k# p2 \& ]% O 第二个共同点是,中美两国都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制约,谁都不敢随心所欲。布热津斯基说,中国的地缘政治因素比美国复杂得多。这种情况下,两个国家必然要奉行现实主义,同时要自我控制。$ L: c" k& y4 _/ y# h* ?/ |
第三个共同点是,中美两国领导人都受国内因素制约,美国经济危机、人心烦燥、心理失衡,容易被激怒,而中国人口老化、民族主义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都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人控制局面。
. b! r: [& x3 n0 {1 G1 C 第四个共同点是,中美双方都面临国内政治问题。
8 \ W9 }8 U0 m N. H c 第五个共同点是,中美双方行事时要考虑到,两国离不开,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但是地位并不一定是平等的。美国已经把中国当做全球两大高手之一了,而不是一般的双边关系。我们要从全球来看两大关系。
$ L, V: X( C9 q' ~
) G( \ E. B, Q6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