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2|回复: 0

英媒: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最高决策者不自满(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7 21: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z% X: z- V2 U

1 s5 W- k+ ]9 K  w+ P: V0 ^
4 g: Z2 \! G- `2 U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发文章说,中国正步入一个艰难的转型期,既要降低经济增速,又要改变增长模式。此外,这可能既是一种经济转型,又是一种政治转型,这两种转型还将以复杂的方式互相作用,中国面临巨大挑战。文章还援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话称,中国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 x0 l2 w' f6 ]$ W  这篇由FT首席经济事务评论员沃尔夫撰写的文章称,中国或许能够成功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但是其中的挑战将十分巨大。鉴于中国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人们很难看低中国。 $ d% O1 ]0 m+ i6 ^8 }! K+ N2 S
  以下是文章节选: 7 v* V* Q* k" M
  中国正步入一个艰难的转型期,既要降低经济增速,又要改变增长模式。这是我从今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得出的结论。此外,这可能既是一种经济转型,又是一种政治转型,这两种转型还将以复杂的方式互相作用。中国过去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不一定确保未来会同样成功。 1 e/ ?9 h- t! p
  读者不必相信我的话。但他们可以相信即将卸任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14日的讲话:“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 z( E3 K' b  B) M- V/ M0 f( X+ c  这些政治问题当然非常重要,但经济转型本身已经足够艰难了。中国正在结束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粗放型增长”——指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实现经济增长。中国现在必须转向“集约型增长”模式,依靠技能和科技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从过去30年平均每年近10%的水平大幅下滑。中国粗放型增长的本质加大了这一转型的难度,尤其是超高的投资率以及严重依赖于投资作为需求来源。
! e4 ~% O9 w, `" k  用已故诺贝尔奖得主、西印度群岛人阿瑟-刘易斯爵士的发展模型来看,中国将不再是一个劳动力过剩国家。刘易斯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维持生计所需的收入,为现代部门的薪资设置了一个较低的上限。这让现代部门得以实现极高的盈利能力。如果将这些高利润用于再投资,就像中国那样,现代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将会非常高。但在某一个时间,农业劳动力将变得更加稀缺,从而提高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价格。随着经济的成熟,利润将遭到挤压,储蓄和投资将下降。 0 E1 a7 [: L, m
  35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过剩国家。现在则不是这样,部分原因是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特别迅速:自从改革开始以来,中国经济实际增长了20多倍,现在城镇人口已超过一半。另外,中国的低出生率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64岁)将在2015年达到9.96亿的峰值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昉的一篇论文称,“自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逐渐演变为普遍的招工难和涨薪潮”。蔡昉的论文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其结果是实际薪资上涨和利润缩水。
3 j  n5 q+ O  B3 \6 ^  中国现在正处于刘易斯拐点。一个结果是,在投资率一定的情况下,资本与劳动力的比率将更快上升,回报率也会更快下滑。实际上,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就有一些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密集度在不断增强。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高路易表示,中国资本[4.08 0.00%]与劳动力的比率不断上升(而非“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从1978年至1994年间的45%升至1995年至2009年间的64%。 6 _; @$ z7 a$ s- P3 Y* w
  这一点必须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必须由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将保持利润)来推动,而非资本与劳动力比率的上升(这将造成利润下滑),尤其是在目前实际薪资水平正迅速提升的情况下。鉴于收入分配不公,利润出现一些下滑是合理的。但如果幅度过大,它将破坏潜在增长。
* C  A. f5 n: b  n; j: i  转向由技术进步推动增长的模式并非易事,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中国现在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并决心到2030年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这需要深化改革。最近由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一份值得注意的报告,对这些改革措施做出了阐述。这些改革措施将会对既得利益者造成冲击,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 5 u+ Q' x2 \: u3 m
  实行艰难的改革,从而在未来20年维持经济增长,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长期挑战。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在会上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面对经济硬着陆的短期风险。中国政府为今年经济增长设定的目标是7.5%,今后五年的增长预期目标是7%。一定程度的增长放缓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增长放缓,高得惊人的投资率也会下降。 3 R9 y/ A  l( _9 y
  然而,要想将投资率从GDP的50%下降到35%,期间又不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就需要大幅增加消费来弥补。中国很难实现这样的消费激增,因此中国应对当前危机的手段仍然是加大投资。此外,中国一直高度依赖房地产建设投资:过去13年中,房地产建设投资年均增长26%。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 q: N/ _: Q- S( R! J6 G  g
  中国或许真的能成功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有巨大的赶超潜力。但是调整到新的增长模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中等收入国家都失败了。鉴于中国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人们很难看低中国。对中国抱有信心最好的理由是,中国的最高决策者并不自满。
2 ]0 N; C0 ?: ^$ U  lBBC:学者分析称温家宝提出平反六四是为中共卸下包袱& Z5 e! Y, v% G
 3月20日下午《金融时报》英文网刊登温家宝呼吁平反六四曾遭薄熙来多次反对的报道;21日中国大陆网民突然发现国内网站解禁,可以搜索到有关六四的部分内容。  A  \  m0 x: C/ a9 H) ?* e7 w
  许多观察人士乐观的认为,这可能预示北京当局会在不久的将来为1989年的六四民运作一个公正的处理,甚至为六四平反。' z# N2 f  L7 I: T( y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只是温家宝在即将卸任总理之前,为自己在职多年空谈政改而没有实际行动作一点弥补,好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 z! d, i4 K# \. J6 C$ r8 [
  卸下六四的血腥包袱
. {' S; ^( [6 t- f4 @. ]$ c" h3 @
! W3 C, c/ z. v6 [. Z- K+ J! f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在接受BBC记者采访时说,温家宝提出的重新评价六四,能使中国政府和民间用正当的办法卸下六四这个血腥的包袱。
/ r# ^8 N* ]& e; m5 K; g$ W  丁学良教授说,其实温家宝提出重新评价六四并不算新闻,在胡锦涛、温家宝上任的第二年,就有自称从中共高层泄漏的小道消息说,温家宝希望平反六四。
% C5 t& y1 n0 o  此后不久,被软禁的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秘书鲍彤也说,自从温家宝上任后,他软禁中的各方待遇都比以前好了,因此相信六四可能很快得到公正的处理。
' [0 l, m, e5 {4 ]$ Z5 k  八年过去了,尽管事情并不像鲍彤希望的那么乐观,但中共对六四的官方定性在逐渐淡化。1989年后的一段时期,六四被定为反革命暴乱。
* D6 E. V5 b3 e( Z4 S8 S. J2 U& c3 O+ [  数年后,随着下令镇压六四学运的邓小平的健康状况的恶化,中国当局对六四的称呼也变成较中性的六四风波。6 k- Y$ T7 n6 u4 l% u0 s$ g1 S
  而邓小平的女儿邓楠在1997年香港回归大陆前,甚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六四称为“一场悲剧”。- A3 A" W( F- `. |0 s
  现在关于六四的网络搜索,在中国大陆也有可能逐渐解禁,逐渐可行。7 V. e& j  S& P9 T" ~& ?
 ; w3 Y2 Y2 W/ [& A: Z8 i
 寄希望于下届政府1 y# k, D5 }' A0 g) i' V
  丁学良教授认为,虽然北京高层中的确有人希望抹掉中国人关于六四的集体记忆,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不可能,而为六四平反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大。
" ~# z( F7 S+ w# G4 M* X7 R3 L  丁学良教授说,温家宝提出重新评价六四是一种负责任的说法,不仅是对中国民间和社会,也是对中国政府和执政的共产党负责。8 e/ H+ y0 E" E) b  j/ z0 @
  纵观全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二战结束后发生的较大的国内血腥镇压事件,现在已经全都平反,包括台湾的228事件和韩国的光州事件。# s3 ~/ L  _, I( ~2 \: k4 G
  在当地人视野所及范围之内,中国的六四事件是过去三、四十年以来,唯一一个没有获得重新评价的大规模血腥镇压事件。7 N2 }- V9 v* |9 Y9 q6 H
  所以温家宝提出的重新评价六四,是让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卸下六四这个血腥包袱的正当办法,否则共产党将永远背负这个包袱。
! t  M1 L3 E3 d; f  丁学良教授还说,在被广泛认为将成为下届中共领导成员的人中,与下令镇压六四有直接关系的人越来越少,而当年对六四抱中立甚至同情态度的人却越来越多。
7 O1 F8 M" ]$ ?0 I/ G) Y. o* x  所以他认为,也许温家宝在卸任前无法为六四平反,但下届中国政府看待六四这个血腥包袱时,态度、立场和利益都会更中立,更可能找到一个客观、理性的解决办法。  ?( N$ n: G/ T; p$ G' W' k! E+ `

" Q: K7 I, F+ |3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