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回复: 0

深圳网友刊登广告感谢香港人 回应“蝗虫”广告(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5 23: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F! M; Y2 T+ q$ M( E9 z
! z) r8 R0 e' z6 F3 d( e6 C3 Q3 k( a
: K0 t! K7 A. x8 F. C深圳网友刊登广告感谢香港人
; @4 Q8 D. H" z6 b2 t  y 1 t- ?/ J4 f5 t2 j& `
资料图:香港媒体近日刊登反内地双非孕妇广告" R6 O3 a& ~3 S1 A; {. j5 J& x
香港人谢谢你0 u9 ?. C8 B/ |. y8 A- v, [
2月15日下午两点,在香港见到阿欣时,她抱着5个月大的宝宝,背着一个双肩包。
' P) d" `1 t& y/ T4 I$ ^6 T" k这次她一个人从珠海过来,带宝宝去油麻地母婴健康院打免疫接种。- n1 ~2 w4 f3 @4 {/ a0 e
她说:“宝宝之前在珠海打过一针,花了700多块钱。后来想想干脆来香港打好了,这边完全免费,用的疫苗也都是一样的。”
3 d' ]8 T% d' O% O5 ~: k7 d$ z! N# N这是她的第二个孩子,一个可爱的男孩。这个男孩是去年在香港出生的88500名婴儿中的一个,他跟这8万多婴儿一样,都能获得香港的户籍。这意味着,这些婴儿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到香港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障、教育资源等。( [+ u: `- U% c. q4 B1 ~6 H3 q) @# i
阿欣的宝宝活波、白净,喜欢张着大眼睛打量身边的世界。& A. ]' W+ p8 L* ~) Z
这个孩子现在不知道,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双非儿童。这是香港人用宝宝父母的身份来给他下的定义,所谓“双非”是指在香港生宝宝的夫妻两人都来自大陆,没有香港户籍。
5 j# K9 c+ x' E4 [2001年,香港高等法院和终审法院相继裁定,1997年在香港出生、但父母皆为内地人的庄丰源胜诉,获得香港户籍。这让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婴儿获得香港户籍有了法律依据。
5 T6 M7 r0 k+ [& Y港澳自由行在2003年开启后,赴港生子成为越来越多大陆夫妇的选择。
, W: Z2 J* Q, [( l: E2011年,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婴儿接近35000个,占了香港整体出生婴儿的40%左右。阿欣的宝宝就是这40%中的一员。$ s9 C+ y$ M; }  H  T& `; U* @! F
赴港生子的阴影' Y/ J  c# g8 \( j/ A6 ]$ Q/ o6 X. O* ^
跟阿欣以及她的香港朋友朱小姐见面时,在香港电视新闻里正在播放一则消息:2月14号,一名助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的女中介被判囚10个月。
: h/ l, n$ S7 ^  R- G1 R这是第一个因为协助内地孕妇冲关生子而被判刑的中介。这一个判决在许多赴港生子的大陆孕妇、中介公司心里蒙上了阴影。) j5 c7 v: \0 S6 f/ x
冲关生子,是指一些内地孕妇没有拿到香港医院的分娩预约,在羊水已破,就要生产的时候赶到香港入境处的管制站;或者提前到香港住下,等待生产的那一刻;只要在香港的管辖范围内,香港的救护车便会紧急将孕妇接往医院进行生产。4 J' P/ @' }1 M/ `8 o
现在接生意时,专做赴港生子的中介显得异常谨慎。
6 I% b: _% y2 s& r4 i“现在冲关生子我们绝对不敢,哪怕是带过关去预约,我们不愿冒这个风险。”中介张小姐说:“我们要是被发现,会被判刑10个月的。”3 a; L: O( u8 v# O3 }: T8 M
显然香港方面的严厉打击,收到了震慑效果,做赴港生子的中介已经风声鹤唳。; j; C, h7 S( y, A* F! x1 |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介告诉新快报记者:“最近深圳那边的中介都销声匿迹了,抓到要坐牢的。香港那边民意大过天,那边的老百姓不让去,你就来不了。”
) p- ~% Z* Y# I5 `1 Z5 [中介张小姐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在香港协助孕妇去预约的价格是5000元,现在已经涨到6800元。许多中介都不愿意冒险帮助内地孕妇赴港预约生子了,风险很大。”/ g; K: n: d8 @, h4 v, C
但带着孕妇过关入境的事情,中介都不愿再干了。采访中,几位中介都不断提起几天前被判刑10个月的先例,语气中尽是寒意。& H7 l/ U, R' }1 F. g6 _' c- Q: B
冲关引发的矛盾
5 c9 p- t/ ~7 M6 B" b; w* @' s阿欣的香港朋友朱小姐说:“有些冲关孕妇生完孩子后,甚至都不给钱就走了。”" g$ |) h+ }$ l- i2 O* {2 V( U, S( a: U
“不过这是香港人引以为骄傲的一点,”朱小姐说:“这就是我们比较人性化的地方,先把人送到医院保证孩子和孕妇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y: R* ?! f  Y- K8 ]
由于冲关生子属于政府和医院控制之外的一种突发情况,冲关的孕妇经常会打乱政策的预约分娩,而被紧急加入医院的生产病房。由此导致本地孕妇生产受到影响,扰乱预定秩序等而引起香港本地孕妇的不满。
4 o& o" l. w" ]只要有香港医院发出的预约确认书,并在产前到香港医院进行检查,便可以合法地在香港生子,在怀孕期间凭确认书可以自由地进出香港。  M- @% n# O0 h3 l
2011年出生的双非婴儿中97%都是通过合法程序到香港生子。冲关孕妇的比例占到内地孕妇3%左右,占整体孕妇的1%左右。根据入境处提供的数据,大约有1100例。
+ W8 M/ Z* I6 }6 W正是这1100例的冲关行为,成为部分香港人和本地孕妇投诉、指责的对象。最近几年,针对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的抱怨一直散见香港网络。
& S9 w  `% i- d1月15日,一则“火车内骂战,香港人大战大陆人”的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视频内容为,香港人制止内地游客在地铁里吃东西,香港人在视频里的言论传回内地后引起争论。+ t' _8 y& k! u( Z5 ~
散见于网络的抱怨立即被整合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赴港生子,以及其中3%的极端冲关行为由此成为香港人与大陆人之间的矛盾焦点。
& }( L- v$ S! a" n6 E% t此时,汹涌的民意也推动香港政府采取行动,首位因为协助内地孕妇冲关生子而被判刑的中介在此背景下产生。
  d& j$ ~- w  {5 g. ]- A3 _$ f一位内地“冲关”父亲的道歉
0 A  h0 Q8 I5 f& }6 y: l& A# V  v根据香港政策,没有预约而经急诊室紧急入院分娩的收费为4万8千元,中介每做成这样一个案例收费在10万左右,帮助一个孕妇冲关成功至少能赚5万左右。2 f2 R4 E0 k+ z# F! G0 k
2月7日,位于内地的王先生把他的冲关经历贴到了天涯网上。+ j* @0 `4 E& O: m2 `& ^
他在老婆怀孕4个月后才想到要去香港预约。
  h" ^: `" i7 Y  k2 P在天涯的帖子中,王先生说:“我作了一个令我极其后悔的决定,上网找中介公司来咨询此事!”
1 u: b0 A3 \; I4 F+ W+ n" P. l3 [, R一个长期从事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的中介对王先生说,冲关生子只需10万元钱,并且保证在入境处有熟人,冲关万无一失;而如果选择私立医院则需要23万元。
8 v9 r% y1 O% j; h5 e& q7 H王先生选择了10万块的冲关生子。
" u4 b. X" P7 e$ n" b* @在冲关时,王先生才发现中介并没有所谓的熟人关系,只是叫他把老婆要生了的情况告诉入境处工作人员。入境处根据香港的法律只能叫来救护车把产妇送到医院。5 J5 q9 d2 h& v+ C7 K3 {: l$ u
在冲关之前,王先生根据中介建议先找了一位医生在冲关前先进行人工破水,造成要生了的事实,最终成功冲关。$ a0 u* t6 h4 w( S& n: @
但是冲关成功的王先生却感觉非常痛苦。9 E, X7 [' V1 G9 s
他的妻子在产房里生了23小时才把孩子生出来,孩子一生下来就进了重症监护病房。这让他对医院始终没有采取剖腹产耿耿于怀。
- r( K7 K- M8 o9 w" p& i5 e7 D王先生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表达自己的不满时,引来旁边一位本地孕妇老公的抱怨,两人迅速由口角冲突,爆发到打架互殴。王先生说:“(他)侮辱我就罢了,伤害我的小孩和母亲。我冲过去就打了他。”! T$ y  U; U& g
打架时还刮伤了一位女医生的耳朵,他们在警方介入下相互和解。- J0 N& w. {/ }- q' [& S
这成了第二天港媒的一则新闻:“双非恶爸掌掴女医生”。王先生说:“看了之后我无语,严重的扭曲事实。”
2 {% q6 ?  S0 C不过王先生在网帜一开头就写了自己的道歉。他说:“我为我此次愚蠢的行为道歉,首先向香港的善良同胞道歉,我并不知道问题的严重就选择了这种方法去生孩子,严重的占用了香港同胞的资源,对不起。”. w6 O3 r" H+ ?3 h, ]1 T8 e

+ y9 V8 w$ q8 u; B# k1 S香港人很Nice,谢谢你
: Y1 Z; w+ l5 T; {1 L! R
在汹涌的骂战背后,两地更多人努力地发出冷静的声音。在新快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许多双非妈妈觉得在香港感受到更多的是接纳和帮助。& i& g6 m! Z+ ?( d$ O
在港生妈妈交流群里,一位妈妈在群里说:“香港人挺Nice的。”  y3 T' r, [- A& s0 _! Y; g
一位自称“中国公民”的网友,于2月9日在香港的《太阳报》刊登了一则“谢谢”广告来回应2月1日香港网友的“蝗虫”广告。
: ~) P' M0 n0 t# J2 j; M“谢谢”广告直接打出:“香港人,谢谢你”的主题,回应“香港人,忍够了”的“蝗虫”广告。; Z/ U& M+ c& G% U
广告的内容为:“香港人,谢谢你。两地同文同种,都是龙的传人。因为明白你们所做的贡献,所以欢迎你们来深圳生活;因为明白你们心存大爱,所以感谢你们每一次捐款;因为明白你们爱这民族,所以期待你与我们并肩前行。因为了解你们用的是繁体字,所以下面也用繁体字;‘來深圳仍尊重你的習慣,要不是香港我們會更艱難。强烈要求公民能互相尊重并自我约束,媒体要弥合两地歧异而不是夸大地域矛盾!’”1 N; h2 G" \5 ?8 w* O, ?
登广告的这名深圳网友解释说:“因为看到香港反内地的‘蝗虫’广告后,想尽快回应,就自己出钱,花了10万元左右。”% u% W  a7 o3 U9 G0 }
他说:“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我想对香港市民说的一句话,我们就是你们,你们就是我们。(我)总体希望通过这份广告表达一份善意,一份普通内地公民对香港市民的善意,希望能起到化解双方的戾气,重新回到理性宽容的道路上来。”4 b1 z5 R5 u8 X' N" i/ t
应尽快增加医疗资源
+ |  `' c4 o. ?7 |! L% w2011年,3万多赴港生子的家庭,给香港带来接近40亿的收入,他们都是得到香港政府认可的双非儿童。. _) X" p( B& P3 o* a
即使在汹涌的民意反对声中,香港入境处表示会加大巡查力度,增派人手在各管制站加强对所有非本地孕妇的入境检查。但是这一措施也只是针对没有预约确认书的非本地孕妇有效。8 F. v2 L% E& G1 V$ |) Z. b
香港大公报港闻部副主任吕少群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内地孕妇没来的时候,香港的医疗资源完全能够满足本地孕妇的需求。现在香港政府定出名额让内地孕妇来港生子,收取了费用,香港政府把香港户籍当成商品来卖,完全商业化。香港政府就应该相应地增加医疗资源。但是政府收了钱却没有在这方面有所投入,医疗资源没有增加,导致医疗资源紧张,这是香港政府的错。”4 V$ u, Y) ?# R
从这一点来看,即使入境处再如何努力地将那1100例冲关生子的内地孕妇拦下,他们也只占香港总出生婴儿的1%,占全部双非婴儿的3%,对问题的解决几乎没有实质性帮助。
! s7 N/ q  y* h
: w! V& \/ y/ ?) H0 X■收养"双非"儿童的香港保良局。8 R$ F0 D& F$ T/ ^
37个“双非”孩子
, F! J5 u, e* b) _: M  _1 F一群特殊的儿童,一段特殊的经历香港人把他们当成内地孩子
5 b  ?1 x  L$ p3 w) y# j内地人则把他们视作香港儿童

, a3 Y0 f+ ?- |: e- k, Z挺着肚子在罗湖火车站转上一圈,不一会就能收到各种各样的小卡片,也许其中一张背面就写着这样一句话,“香港永久居留权,送给宝宝最好的礼物”,对于准妈妈而言,这句话大概能一击即中,直抵内心深处。他们做起了“香港梦”,向往着在这所繁华的城市落户生根,向往着那本“去138个国家不用签证”的护照,向往着“香港人”的各项福利。& b* q0 s4 r7 \# o" E# A
但这真的是最好的礼物吗?根据社会福利署(以下简称社署)提供的资料,从2007年开始,共接获37宗内地父母为他们的“香港”孩子申请入住儿童院舍的“托孤”个案,其中去年一年就有13宗。经社工评估符合条件的孩子,才会被安排入住散落在香港各处的儿童院舍。同年,申请领取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个案也增至388宗,增幅达53%。+ F, x& l9 c( B  f$ ?+ C
媒体把这样的孩子称为“双非童”,原意指在港出生、但父母均非香港人的儿童。但民间也流传着另一种解释,这些孩子就和新移民一样,既非香港人也非内地人。他们是内地人眼中的香港人,香港人眼中的内地人,他们或许要一直在这样的矛盾中成长。
2 W8 ^2 R7 t+ z3 z1 l) a  Y自闭“双非”孩子入住儿童院舍- I" H+ {4 y: A$ |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钟剑华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内地父母把“双非”孩子养育到2岁时,才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因内地欠缺教育及复康治疗等配套,只能委托在港朋友照顾。不过,朋友难以长期帮人“凑仔”,最终孩子要申请社署资助的儿童院舍,“双非”父母定期来港探望。& i4 |  X! D* d4 \2 L0 O% f; B
还有一个个案更为极端,一个身体残障的孩子被留在街上,根据口音判断是一个内地孩子,但父母不知所踪,孩子同样入住儿童院舍。' h# G1 ]' o0 s! g5 D. ?) \
钟剑华说,目前为止,内地父母申请入住香港儿童院舍的“双非”孩子数量不算太多,也就30多宗,也说不上有明显增长趋势,“就是去年一年好像有20宗,(实际数据为13宗),但已经构成了一个群体。”
% x4 z: k/ V3 _5 p6 U. W) j3 v2 d6 G按照钟剑华的分析,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内地的普通家庭。
5 x( P0 X9 ]# a  F在港出生的内地孩童虽有居港权,但在内地没有户籍,若要返内地生活,要承担很大的生活开支。按照香港的法律,若想在港一家团聚,需等到孩子18岁,或父母双方年满60岁,却孤苦无依,这时提出申请才有可能实现。否则,父母亦不会因为港生孩子直接拥有永久居留权,除了不能长期留港外,亦不得在香港找工作,父母在发现无论生活在香港还是内地都无力承担抚养费用时,才会狠心将孩子留港。“有的内地父母还会自我安慰,送子女去儿童院舍,其实和送孩子去寄宿学校没有什么区别。”
$ J3 j: V4 E) n5 g( [8 a8 U4 E! `但据部分儿童院舍年报的开支推算,照顾一名孩子的平均开支每年约须11万港元。当内地孕妇来港产子人数递增时,有长期病患或智力问题的孩子会随之增加。
& P( y, z0 e( B7 `香港一工会,华员会社会工作主任职系分会主席梁建雄曾估计,需要入住儿童院舍的“双非童”大多为伤残或智障、或其父母不想负起供养责任。
5 l% q7 C) ?  r
, U! O+ _* W2 T: K繁华闹市里的儿童院舍

  B8 X8 _3 V( o  g创立于1878年的香港保良局是这些“双非”孩子们的其中一个容身之所,它位于铜锣湾礼顿道66号。这座慈善机构看上去像是广州的城中村,被高耸的豪宅、奢华的写字楼以及香港最大的电讯公司包裹下,显得格格不入,但它却没有遭遇城中村的改造命运,始终安静地屹立于这片繁华的闹市。- ?8 T2 t8 C8 Y0 g  ^" o; k  C5 F* t: P
攀过一段陡峭的斜坡后,两个颜色鲜艳的儿童游乐场映入眼帘,除了附近的居民偶尔来坐一会外,这里大部分时间被用作父母和孩子团聚的场所。+ {0 Y. [$ n9 _  S, U; t  ~
采访期间,我遇到了这样一幅团聚的场景。
" T/ O' U% {' e% ~简易的滑梯上,一对母女并肩坐着。母亲一直操着一口不太正宗的粤语和女孩聊着天。严格来说也算不上聊天,因为女儿始终低头看着妈妈带来的小礼物,一袋曲奇饼干。“妈妈带了你最喜欢的曲奇回来,你可以回去分给小朋友吃了。”女孩没有回答,开始往嘴里塞饼干,但黑黑的眉毛弯弯地挂在脸上,明显带着笑意。母亲看了一会又说,“还是不好,你食(吃)够才进去!×××(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最中意(喜欢)抢零食,一会把BB的都抢光了。”: ^) ~6 P6 v/ N: J; s% v) [2 o
这对母女正对着的白色英式建筑就是香港保良局,两层楼高,远看设计有点像美国白宫。除了一层右侧有一个百来平方米大的保良局博物馆外,这栋建筑禁止陌生人随便出入。步入大门,如果不能目标明晰,一脸淡定地找到博物馆,门口的保安、工作人员会一层层询问陌生的来访者。
) p* Y0 _' I$ i  s! `所有生活在儿童院舍里的孩子,必须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清晨起床,小小的洗手间里,挤满了小脑袋,洗脸,叠被、吃早餐,以及承担一定的家务:洗自己的碗筷、衣服等。保良局旁边还有两座分别高8层及5层的育婴楼及小学,孩子可以在这里完成他们的基本学业。' u6 o9 }0 `) a/ x( y" g: b, G
“双非”孩子儿童院舍里的敏感话题3 _' ], @% K) t
穿过博物馆即是孩子们的饭堂,红棕色的长条桌椅一排排摆放着。饭堂出来是一条楼梯,墙壁上贴着醒目的警示:孩子宿舍,游客止步。
1 W$ Z, f0 I/ ?$ B9 x$ L保良局的工作人员说,为了保护孩子,记者绝对禁止与孩子交谈。对于孩子们怎么来到这里,父母是哪里的人这类问题,也被视作绝对隐私不得询问。
  t$ X0 Y! b  q$ X$ ?& S0 }“这里各种类型的孩子都有,对我们而言,他(她)们都一样,不会因为任何背景而区别对待。”保良局里一位梳着齐刘海、戴着眼镜的年轻女老师瞪大眼睛说道。
5 m9 |- E' ?& Q9 J$ G社署的新闻署主任黄泳锶对我说,“关于儿童院舍里‘双非’孩子的话题,比较敏感。”被安排入住儿童院舍的“双非”孩子,大多缺乏父母照顾,有的甚至被父母遗弃。对于透过各方努力仍未能联络上其父母的孩子,法庭会发出保护令,委任社会福利署署长作为“双非”孩子法定监护人。经社工评估个案后,安排入住儿童院舍,并等待领养。1 N+ O/ w: Z) ]- p5 l" b; z" j
香港居留权
( T8 r: v8 h8 r9 g3 ^! g6 o3 z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G; H% J6 }& ]. Q7 F) U$ ]0 H父母均非港人的“双非”孩子,在过去10年间急升45倍,由2000年的709人,大增至今年的32653人。7 r8 _, i8 w5 k- {
香港居留权对宝宝而言真的是最好的礼物吗?香港有什么好?为什么要跑那么老远生孩子?一个母亲,为什么要在香港莫名其妙背上一个“内地孕妇”的骂名?' i2 }( A' b( c5 C9 ?+ k
一位已经成功在香港产子的内地妈妈说得很朴实:香港当然好一点。上学、看病都可以不用钱,英文也可以学好一点,不用像我在广州这么辛苦。
- K( ]# r6 o/ l. J; e  p中介的宣传单张上则说得更玄乎:“香港永久居留权——高福利、免费教育、健全医疗、130多个国家出国免签;第二胎;优秀的医疗,生产更放心……”
6 {6 U3 e7 @- G% ]) I但有不少内地民众对此仍心存疑虑。豆瓣网“安非”说,之前看《北角》(一部反映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你说那个大陆夫妇吃饱了撑的来香港生孩子,不是有病吗?就算户口落在香港了,你们又不在香港生活,你不是还得回大陆上学生活吗?以后孩子上学还有各种借读费,这个费,那个费的。生活当中肯定还要办各种繁琐的手续。还不够麻烦的呢。您不是那个金刚钻,您也就别揽那个瓷器活。1 z2 V% \, A$ e( r- c# l) J8 [9 J
另一个网友跟帖:“人家不欢迎我们,我们就不要去。人家也是辛苦建立的,凭什么你去坐享其成?最后把孩子弄成个‘双非’,双非是什么,不就是非香港人又非内地人嘛?”
. e4 |: q  n, P4 j; I6 y$ M在香港,我遇到了一位10年前从广州移民到香港的阿Yan,如今她已是香港一家媒体的记者,操着一口夹杂着英文的纯正香港口音。1 F$ E7 T9 h% q. h6 ~# z0 O2 m
她说,自己虽然不是“双非”孩子,但和他们的经历颇为相似,也是在成年后,才回到香港:“其实我很理解这些孕妇。香港社会真的有许多比内地完善的地方。比如医疗制度、养老制度、教育制度,还比如一些公共福利。这些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
- o( U5 l1 n. C) _+ k  F但在香港的这些年,她却忍不住常常要回广州,每次都会和朋友感叹一番,“我总觉得要是我留在广州一定能有更好的发展。”如今她正在为买房发愁,月入一万五的她面对香港遥不可及的房价十分绝望。“广州的朋友说,40平方米的房子太小,我真的不能理解,在我们这边可以住5个人了!七八十平方米简直是豪宅。”' g! ~4 b0 T, x5 V, g5 G* b) b( U+ U
对于这个问题,香港社会福利署新闻主任黄泳锶说,“这是个敏感问题。”但她还是以官方的口吻给出了答案,“其实我们都知道父母的爱、关怀和支持对儿女是极为重要的。所有父母均有责任妥善照顾和引导子女走过不同的成长阶段。希望打算赴港产子的内地父母们,慎重考虑子女的福祉及在港的照顾、养育和监护问题。”
8 E0 j1 W- s5 o$ w3 V5 ~9 D
  T& N2 ^+ o( d$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