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6|回复: 0

盘点2011中国外交:中国正成为举足轻重世界大国(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5 03: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 M% c. A. g) G: f, {

. f0 J; z: u0 R- C2 l' A6 C* n 1 Z* L( b+ K& t/ @0 |: w
中国政府成功帮助35860名中国公民安全撤离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利比亚,被誉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 人民图片
: v: ?9 c7 M" H! b* z4 A7 [) R, m$ b. G, \  盘点2011年宏大的中国外交,为专版挑选一张照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o/ f$ _( A/ W* o5 s  U
  中国公民撤离利比亚一幕锁定了我们的视线: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疲惫的身影,幸福的笑容,挥动的国旗……照片凝聚炽烈情感,引发深层思考。( q) ?, {9 e0 y9 O3 L. }, A( b
  成功帮助35860名公民撤离战事一触即发的利比亚,展现了“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的魅力,显示了中国政府强大的外交行动能力。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给2011年中国外交打高分。) \8 F- N* j" [. U& V9 H
  观察中国外交,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大背景:中国稳步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正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 K9 N8 [! J) T7 S( F) S$ j/ H
  大国外交注定是全方位的,也是均衡审慎的。2011年,中国稳步发展同各大国关系,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巩固与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同各方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外交积极作为,保持了政策稳定性。这既是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体现了一个大国对世界应有的责任感。2 `% k; [, u/ \  k' [
  大国外交注定要面对方方面面的挑战。2011年,中国外交并不轻松。国际形势动荡一面凸显,诸多大事、难事、急事需要应对。经济困境和战略不自信让美国频频“出手”,个别周边国家拿南海问题说事。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中国保持了足够的耐心和大度。
* D1 I% y/ ?+ }6 E. ~* }  大国外交不会是单纯的被动应对,同样需要主动行动和积极引导。中国崛起这个“大趋势”难免引发疑虑甚至是焦虑,各国倾听中国的政策阐释,更希望借助中国“主动设置的议题”来感知未来的调整。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平台上明确变革主张,同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在朝核、伊核等热点问题上劝和促谈……行动的效应正在显现。
( k) N7 Q1 l" E9 J# q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国外交需要足够的自信。这种自信源自对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把握,源自国际力量对比相对均衡的发展方向,源自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守。面对不断上升的风险和挑战,这种自信尤为重要。: o% |4 o" i( Q# t, O
  2012年,中国外交大有可为。(钟声)4 Q2 p4 S; I! E- A

0 n, W' ]( ^' q! h, t  │聚 焦│
* _! a5 ?+ x* Y2 c: e1 ?2 ~  访问美国  `9 r9 b4 z$ x) ?% Z4 _
  【亲历】 

2 B9 W  _* u+ F3 ^  冬日华盛顿,冰雪芝加哥,涌动非凡中国热。7 p7 b! z( p  g# X! W: h7 c
  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了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68小时访问,最高规格礼遇。胡锦涛主席同奥巴马总统在共同出席的活动中共度12小时之多,同美国各界人士广泛交流叙合作,同芝加哥佩顿中学师生愉快相聚话未来……" }6 [) \: F: A0 ^' ~* r- z
  这是中美两国在关键时刻的一次历史性访问。中国外交的2011年由此隆重开篇,翻开浓墨重彩新一页。吴绮敏(人民日报记者)' h/ a. j' L' z7 ?
  【点评】 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m0 X( ~+ u- N/ q5 U! O" M, F/ k; x
  2011年中美关系相当微妙。一方面,胡锦涛主席访美后,中美在重大问题上均能保持积极沟通、务实面对,并同意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为中美关系的未来确立了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两国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却依然深刻,未得到有效缓解。美国对人民币汇率、国企补贴等政策的指责直指中国发展模式,针对南海、网络安全、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言行则显示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深层疑虑。
, B/ O4 f$ N! |# j  c* D: O0 V1 Y7 @  │聚 焦│
# `/ c! k% m1 \) |  APEC+东亚领导人会议
# m: _7 N5 ]6 [5 r/ ~# i4 n( E  【亲历】
 ( U, Q. j' E, l$ M. R
  11月9日,我赶到夏威夷举办会议的酒店。大堂内题为“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稳定发展坚实核心”的展板非常醒目,主办方以大小不同的圆圈代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2010年经济规模和未来10年年均预计增长速度,最大的圆圈代表中国,表明两项指标都名列榜首。这就是世界眼中的中国。温宪(人民日报记者)
) h/ ]  S- i/ `! U: Y  “这次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不轻松,但合作与发展是大势所趋。”11月中旬,温家宝总理赴印尼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奥巴马首次与会和南海问题等,引起各方关注。对此,温总理就促进东亚国家的团结、合作与发展提出多项主张和倡议,并同与会各国领导人广泛接触、深入交流。吕鸿(人民日报记者)
# x/ y$ _4 U$ l5 j1 h  【点评】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 G  }8 S( ~+ T) |& [( u: a+ P
  2011年亚太与东亚的区域合作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要借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打造新一代高标准协定,使之成为亚太地区的制度范式。这对亚太地区、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带来了影响,人们担心合作转向、合作停滞。面对复杂局势,中国提出高瞻远瞩的主张和具体务实的建议,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a& `  v+ R/ [- F
9 y9 U& _' a! i' |3 C2 Z
 │聚 焦│" M, L1 N. D2 p
  紧急粮援' f8 Z0 c# W" P6 d$ Q6 U( m1 n
  【亲历】
5 `  `' N1 A% t6 H9 m5 m% Q
  中国在非洲干旱饥荒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慷慨捐款,我们用这笔资金购买粮食,在11月救助了1300多万条生命。这些粮食已经并将继续用于索马里系列项目,如“热餐中心”平均每天向摩加迪沙流浪者和当地贫困居民提供10万餐食品,并为6到35个月儿童补充营养,防止营养不良。中国政府在抗击本国饥饿问题上取得了成功,并且越来越开放,愿意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有关国家政府一起,将自身成功经验应用到需要的国家中。这不只是一项责任或是选择,还是一个重要的机会,让中国授世界以渔。斯坦莱克·萨姆坎格(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东非区域主任)
* H6 v5 [$ i6 ^: L8 t6 B
2 |) O4 E: n7 e3 H' a+ b9 \2 R$ S* i  【点评】
卢沙野(外交部非洲司长)
3 u9 G: i# c+ ~3 H  非洲之角发生严重旱灾和饥荒,中方提供紧急粮食援助。这是中非真诚友好、患难与共的又一生动例证。中非传统友好,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在关乎中国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上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中国此次提供粮援,既是在老朋友遇到困难时的互帮互助,也是中国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承担相应国际责任、展现中国“国际公德”的应有之义。
1 o; k8 i+ r5 l/ {4 t% j  │聚 焦│; g; Y3 _1 \: U
  G20戛纳峰会* o! L/ J: V3 R) j) R, i
  【亲历】
 5 o7 P6 N$ _! R/ ~# [& w
  阴云密布戛纳天空,巨浪拍击蓝色海岸。11月初,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欧债危机深化的形势下举行。
: n" r  I: x: H  胡锦涛主席出席会议,阐明中国立场,引导峰会发展方向,增进同有关国家友好关系,展现负责任国家形象,维护中国重大利益。胡锦涛主席郑重宣布,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促进解决发展问题、推动多哈发展议程采取重要实质性步骤,成为峰会一大亮点。真诚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鲜明特色。吴绮敏(人民日报记者)+ ?; H! q5 o+ M$ \% ]( n" Q
  【点评】 曲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n( b: `3 ]) s  T& F- e" g  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上防止了把目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根源和未来全球经济治理重点放在汇率问题上的偏差。) V. \- I5 E5 |" M( {5 W# ~
  发达国家认识到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与自身经济面临的严重困难,更加看重新兴市场国家作用。一批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建设性参与者。这是时代的进步,昭示着国际经济秩序的深刻调整和历史性变化。3 H( i' d- G0 B( c8 B1 g. ]6 d1 \$ ~
  │聚 焦│
( d: _( B4 P+ a6 Q7 P# Q0 r, a  南海问题: [9 X& `8 ]  Q
  【亲历】 

4 @9 c* w, I* a" N2 P" `1 ]  今年,记者数次采访南海问题会议,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声音不断增强。6月某大学举办南海主题会议,本报记者报名被拒。10月,中国与东盟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达成了一致后,记者赴菲律宾参加“南海论坛”,与会的中国代表有了阐述中方立场的机会。12月马来西亚举行南海问题会议,记者感到各方专家发言都较冷静客观。我方学者阐述了中国的主权主张以及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诚意。一位马来西亚学者表示,中国应该多一些这样外语流利的学者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暨佩娟(人民日报记者)
0 x# ]# J  U& q6 p) j3 o' G  【点评】 丁刚(人民日报记者)
- Q- J  r9 \7 ]; H% I9 X/ P4 H  交流增进了解,有利缓和摩擦。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国与国之间同样是这样。
& d1 k& R5 z( l) x. r6 R4 K0 G  自去年以来,由于一些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南海争端逐渐变成地区热点问题之一。如何“降温”?首先需要交流。任何一个当事国都需更清晰地了解别国立场和思路,这样才不会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产生误判,以致给地区和平造成伤害。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可以通过官方和非官方的更多交流,让外界更清晰了解中国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思路。南海问题的“降温”需要一个过程。* d9 R5 i" V- c
  │聚 焦│2 L- Y$ n! b# P9 y! V7 k- T& D: V- |6 Z
  感知中国
6 S9 }4 {" G  v- q- C% _  【亲历】 

- w, [1 s) C# t0 S  “感知中国”始于1999年,10多年来已成为国家形象推广活动的一个品牌。今年是中奥建交40周年,“感知中国”在奥地利近两小时的演出中,掌声不断。观众激动地说,中国文化的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沟通力令人惊叹。今年也是第八届柏林亚太周。中国专家学者在柏林就中国的医改、食品安全、防洪救灾与各国代表分享经验。
% ^: f) v9 r, l7 m/ J  世界在改变,中国在发展,“感知中国”在成长。今天的“感知中国”,既有可“感”的艺术之美,又有可“知”的学理之思,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一扇窗口。赵顺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人员)
1 J" `8 a! u% T6 j! {* t8 h  【点评】 俞新天(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委会主任)( C( n+ v" ^, o3 p
  很多国际政要和专家开始承认,中国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不少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仿效中国的一些政策。这是软实力上升的亮点。
4 G; z* |9 G: G, Z  但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外界对中国的担忧疑虑也在增强,甚至出现针对中国的鼓噪。今年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有说服力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对外政策,也是一个亮点。) H  h! a3 H) T) \
  百花纷呈的文化交流,显示中国人民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世界。双向的理解,将为中国软实力奠定更坚实基础。. u9 c8 l5 _, j" U

; A4 g  I1 R6 @9 c6 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