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天就是24节气的小暑了。“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时下虽然天气已经热起来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从7月7日或8日开始,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此时正值初伏前后。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的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6 K; s) T9 H W! ~9 B! @) X9 @ 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华字典中“暑”为热,但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 \+ e4 V# d3 Z% L+ B
有句成语:“寒来暑往”。小暑、大暑与小寒、大寒都是直接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小暑、大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
: n! x; [, Y8 h& `6 J! ?% u 养生重点突出“心静”3 g* R" C* e# R& `7 o/ g, d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市海慈医疗集团中医专家谢旭善主任医师解释说,这就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缘由。9 e; C9 |7 [4 e* u% @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谢旭善主任指出,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尤其是夏季,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烦意乱。
, F+ l7 D. `& b& v* s, I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谢旭善主任说,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不管天气如何炎热,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 T5 q. s0 @ a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9 U% w3 M% Y9 s# r4 @
谢旭善主任强调,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 “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 h- i4 b6 f0 Y: S2 P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8 {4 w# H/ n1 \, O% x
中医防病治病的宝书《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有这样精辟的论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饮食过量,就要损伤肠胃。
* k6 f% e# S" X# S2 o' C$ y1 L5 t1 N' I “夏季,尤其是进入小暑后,岛城许多市民喜欢边喝啤酒边消暑纳凉,不经意间就伤了肠胃。”谢旭善主任说,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后天的生长,发育,健康与否,皆受脾胃影响和支配。而一些市民习惯坐在路边吃大排档,熬夜喝酒纳凉,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喝多了,这很容易伤及脾胃。因此,夏季,尤其是进入小暑后,更不应多食、过食、大食、嗜食、暴食,否则,脾胃受伤,健康受损。
. d0 j1 |% m( z W( Z* e2 h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因此,食滞并非如此简单,谢旭善主任提醒,夏季要积极预防食滞,护养脾胃。
& w0 Y" k! f% c h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 B3 O& h u% R1 H
谢旭善主任说,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l. x, s3 U) j8 r0 r; j
正如《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 G. u0 T$ j( j0 R4 H* I8 S
“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另外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也不能勉强进食,过分强食。”谢旭善主任说,梁代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S z( w. Z, e" H# V
上述论点都说明了饮食有节,饮食清洁,饮食丰富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夏季。
8 u% D3 K! \" g" I9 n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等。”因此,夏季,要注意防范肠道疾病,避免伤及肠胃
; ^3 D- {: o7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