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D' g5 X- |2 p4 p8 G/ F7 W& z
) ^4 u# t7 X% Q
: [( Z% U6 K; Q+ C; u. b业内专家表示,中国船企比国外船企有着成本优势。
1 x; w$ ?, W v: Z! q 中国造船:从三足鼎立到坐二望一/ A3 ~ r: \6 [4 W& G$ \8 m
专家:中国是造船大国 但并非造船强国
! X) D/ f4 N9 c5 Y 一艘航母的身后,驱逐舰、巡洋舰、补给舰、反潜舰、潜艇如影随形。一家大型企业的周围,往往有几百家甚至上千家供应商与之共荣共损。5 F ]0 U3 J/ h, N7 ?6 ^0 u
位列全球船舶企业前三甲、拥有中国最大造修船基地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船重工),其身边同样分布着为数众多、大大小小的供应商。大连松辽船厂就是其中的一个。该厂向中船重工集团旗下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供货已有20多年的历史。
# U% \4 x6 [" Z# Z$ K7 _5 N2 h9 s 大连松辽船厂厂长助理尹世春表示,向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供货的过程中,松辽船厂的产值、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在航运市场不景气、造船行业深受冲击的2011年,紧靠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松辽船厂产值有望增长11%。 _, A( f$ d6 N" X4 `1 |! C/ F& }
尹世春介绍说,向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供货过程中,自己的造船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可造船舶的吨位由原先的1000吨提升到1万吨,掌握了许多当代造船技术,造船质量、效率、管理经验都大幅提升。! J7 s7 u& Y- C3 k ~" x9 V g- J
更令尹世春高兴的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是中国造船业的“龙头”企业,跟它合作的广告效应很大。得知自己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供货商后,一些企业主动找到松辽船厂、寻找合作机会。
+ y9 X" i6 F& F8 ?5 }8 c6 E: S 包括大连松辽船厂在内,向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提供船舶配套产品、服务的企业在大连周边地区还有200多家。它们形成了规模达100多亿元人民币的造船产业集群。类似的故事,同样也在武汉、重庆等中船重工生产研发基地的周围上演。 J$ [. ?( j$ r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被吸纳到中船重工集团的周围。此时,被称为中国“造船航母”的中船重工,把更多的精力投向技术研发、结构调整,研制吨位更大、技术含量更高的船舶。
/ I0 x1 q! z! \" g" ~6 v+ A 中船重工集团新闻发言人刘郑国介绍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中船重工集中了中国舰船研究、设计的主要力量。刚刚过去的2011年里,“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5188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8.8万吨矿砂船(VLOC)顺利交船,中船重工的造船实力不断得到验证,行业龙头地位得以巩固。1 Y% i) U) M3 ]6 ]3 l7 X
2011年中船重工克服船市低迷等困难,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和10%以上,造船完工量近1100万吨、同比增长17%,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
5 v2 Z t0 B5 ]; i4 y7 n/ m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造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新船订单正在向建造技术先进、质量好的优势企业集中。刘郑国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船重工升级换代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等传统船舶的同时,不断跻身液化天然气船、海洋钻井平台等高端市场,技术水平不断逼近另外两个造船强国——日本和韩国的同行。4 Q* D' m7 X- R Y3 c' G! f
中船重工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批满足国际船级社协会共同规范的18万吨散货船,使用效率优于日、韩同类船型,节能15%左右,并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获得订单80多艘。新开发的32万吨超大型油轮(VLCC)符合最新国际公约和规则,达到日韩同类型船的先进水平,一经推出即大受市场欢迎,一举签下6艘船的订单。11万吨阿芙拉型品油船,也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V7 d5 ~. u7 B% G1 j, v: @* P# t' C 有信心在2012年接到更多订单的中船重工集团表示,自己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最强最大、国际一流的船舶集团,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主导力量、中国海军装备最强最大的供应商。
/ ]4 c G# r& K) n" a' q$ _! W+ @) {, W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