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提示:以下内容由大器新闻采集从互联网自动获取』4 ~# {4 J. T$ B9 I4 j/ `& t. x
# R; S* h8 S+ ~3 F 3 d' n3 {' z N* R, G6 D
导语: 近日,童话大王郑渊洁一年多前的几条微博引发千人转发、评论,微博称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鼓励学生为强权效力和告密。虽然对于是否取消班干部制度尚存争议,但现行的班干部制度的确让学生“官味太浓”,饱受诟病已久。
+ e2 {2 {, O4 b# {3 h$ H 4 U) \0 _* d. c. m
+ `& ~7 v+ F4 X2 i# Q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推崇的集体教育理念,在中国班干部制度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D% ?8 x* m; v/ n& _- R2 a
1 W$ I, v- L' e班干部制度最早起源于前苏联,主要是为了养成学生领导和服从的能力
% s$ _9 T' d" T' Y传统的班干部制度,最早来源于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学校的集体教育成为了前苏联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创立了班级集体理论,后来,苏霍姆林斯基又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马卡连柯曾说,“班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因为目标的一致、行动的一致而结合起来的有一定组织纪律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运转的主要核心就是班干部组成的班委。马卡连柯在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学校里设有班长制度。“这些班长受校长的指挥,是班主任的助手”,主要负责“照管上课和休息时班上的纪律,照管班上的公共秩序和清洁,保护班上的财物。每班的值日服从班长的领导,班长对他们的工作负责。”按照教师的要求,班长可以让破坏纪律的学生离开教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养成学生的领导和服从的能力。
. M' l5 z% I: `* d建国初期受马卡连柯班集体建设思想影响,“管理工具型”班委会在中国盛行
3 j6 v, [3 X2 {. I" i9 d" K中国的班干部制度正是师从苏联。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班委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受传统官本位文化、“教师中心观”和马卡连柯班集体建设思想的影响,“管理工具型”的班委会盛行,班干部多挑选听话成绩好的学生。20世纪80年代后,班干部制度才开始提倡民主选举和自主管理,但传统的班干部制度仍是主流。集体教育对班干部有严格的要求,起类似作用的还有共青团和少先队,团、队、班几套系统并排而行。' ^) K+ d* Y, C6 Q A
) M! E- W& O' A3 U
- \0 e6 [. u$ Q9 D( g“五道杠”黄艺博官腔十足,遭网友围观。他的出现也一度让人反思为何学生干部官味越来越浓。1 Z& `3 }3 Y+ x, z" }
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学生管理学生的班干部制度,美国学校的“班代表”是班级利益代言人
. n4 ^, B' k' y6 |: B学生管理学生的班干部制度,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大多数国家都不存在。日本的班级里没有班长和其他班干部,任何孩子都无权要求别的孩子做什么。一些必要的协助班级运转的委员会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权力机构,而是以服务性为主。在美国,学校班级里有“班代表”,但与中国的“班干部”有本质区别。“班代表”是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出来的一个同学, 要代表全班把同学们对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反映给学校领导, 类似于班级发言人的角色, 而并无协助教师管理同学的行政权力, 因而在地位上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 F) B1 L* o4 s) g
班干部制度是学校里的行政干部管理制度,团、班“双套班子制”干部一当就是五六年0 P8 u9 W0 |2 t* f9 S
中国的班干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行政干部管理制度。一般来讲,我们国家的班干部选拔使用制度实行“双套班子制”,既有群团组织的干部,也有班委会等行政干部,管理模式较多地采用以班主任老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以小学为例,有少先队的、团的,还有行政的。在班内有支部,在学校有委员会;还有班委会和学生会等。
7 r, c) f0 c+ Z6 D在中小学校,班级的角色结构基本上都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班级管理角色,即班委会成员;第二层是小组管理角色,即各小组正副组长;第三层是“群众”角色,即班级中的一般成员。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角色结构。多年来,能够当选为班干部的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且任期较长。1991年,南师大教育专家吴康宁教授对1470名六年级的学生调查表明,六年内有干部经历的学生仅占17%,其中当干部长达5至6年的占55.2%;在三年以上的学生占87.2%。这说明大约自三年级始,小干部角色就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而其他的83%的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从没有过当干部的经历
6 g0 B& g( `" M4 r9 ? * A4 N. Y7 e2 s9 n8 W
: `9 w! ~7 u7 h' {# G
陈为军拍摄的纪录片《请投我一票》,讲述了小学生班长竞选中贿选等诸多弊端
$ r$ Z- C! i) H3 k
. }0 ^ i- x3 p; `班主任通过班干部实现领导和管理,听话、可控制、“易驯服”的学生最受青睐
, u% q6 n8 m* y5 F( H因为现实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学校基本采取大班制,单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无法实现班级管理。通过班干部,班主任实现了对班级的间接领导和管理。班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文娱活动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包括做好班主任布置的工作和管好同学,向班主任汇报情况,尤其是当班主任不在场时班级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说,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手段,实行权力主义、行政命令的学生干部模式:听话、可控制、“易驯服”是其基本特征。因心智发育较早,成绩好又听话的女同学是班干部的主要成员,还常常因打小报告而遭同学孤立,人缘也不好。0 M* `/ X. t% h0 m
班干部乐于为班主任跑腿,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隐含权力的存在
4 e6 P& u; Y8 i# w$ f: B班干部在开展班级工作时,有时起到了替代班主任的作用,所以必须要转移班主任的一部分权力以便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权力的范围大小,不同人存在不同认识。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国内《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干部的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不认可班干部的人员调动权、惩罚权、优先获得荣誉权。但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了这种隐含权力的存在。调查显示,学生总体认为班干部最主要的工作是协助教师处理日常工作,管理班级纪律、卫生各种事务,帮助同学解决学习、生活的困难。而从三类职责的划分看,协助教师被认为是班干部最重要的职责。+ t8 f' ]: t$ r$ c& u
/ R2 T6 }( p2 s c& i1 I% K. q
% R, I& m2 R w+ G孩子竞选班干部家长助阵,定制海报请客吃饭无奇不有。图为仙林外校中学部的学生自制的巨幅宣传海报。; ?0 Z6 \# P0 e* O% ~
$ [6 |" E0 Z4 Z; L
班干部让学生的权力意识第一次觉醒,自我权威意识强的班干部占90.8%5 ^( Z! d0 [, S: q4 o( }0 A
班干部相比普通学生而言,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惩罚权,有时就是老师的代理人,能够在某些方面颐指气使,对学生很有诱惑力,可以说是学生“权力意识”的第一次启蒙。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相对更高,自我权威意识也更强。吴康宁教授调查了有三年以上干部经历的学生在成就感、参与意识与权威意识上与无干部经历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有三年以上干部经历的学生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其中有成功感者占82.6%,参与意识强的占85.8%,自我权威意识强的占90.8%,而后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7.O%、31.O%、12.3%。这种“自我权威”容易失控,酿成悲剧。据媒体报道,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某小学一个11岁的三年级学生,仅仅由于“不听班长话”,就遭班长惩戒,头发险些被扒光。该女生上课爱摇头咂嘴,班长屡次批评不听,以班长为首的三个同学就施以拔头发的“惩戒”。女生有些地方的头发已无法长出,经河北省法医门诊鉴定为九级伤残。
" |) B/ Q7 x7 C' x! R0 |' |5 M% r九成学生热衷当干部,即使当不上也不忘分级别“送礼贿赂”,家长还要请老师“照顾照顾”3 | N8 z) H# \; W. I+ x$ P
由于手上或多或少的权力,很多学生热衷于当班干部。有媒体曾进行调查,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而其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其中,想当班长的学生高达七成。即使当不上班干部,也不能忘了巴结之。一位河北石家庄的小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送给班长和副班长的礼物是不一样的,而科代表收到的礼物和班长副班长又各不相同。班长的权力最大,得到的礼物数量和质量都是最好的。而其它班干部们得到的礼物就要看他是分管哪个方面的工作了,管纪律的班干部,一般都比较吃香,相比之下,管卫生的班干部就不及纪律干部收到的礼物多。
# d$ X6 S$ i* [0 j; F4 L2 H班干部“官味”越来越浓,并不能过多的责怪学生。从整个社会大背景来看,对权力的追逐都是常态。假设学生能在学校里就当上“官”,自然是让家长倍感欣慰,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学生在追逐班干部职位,家长才是第一推动力。据工人日报报道,谈起自己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干部时,郑州市民何先生说,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平时不仅要经常给孩子零花钱用来请同学吃吃饭、送点小礼物什么的,必要时还要跟老师“走动”一下,请老师“照顾照顾”。
. X0 O. P5 Z. q7 K2 o( S
1 l1 ]6 ?3 ~4 f中国特色的班干部制度师从苏联,旨在实现学生管理学生的目的。受权力思维的影响,班干部制度功利色彩浓厚,已经成为学校里的学生官僚体系。郑渊洁的“班干部汉奸论”,虽显刺耳但其实也是直指班干部制度的要害。
; E: g, h- C- i, e+ _: [1 \1 N: d- i/ ^7 U; V% Y9 a, y" u
『以上内容为网上采集,并不代表大器网络的观点,请及时删除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 |
|